漻北出江夏平春县西,漻北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北入焉。北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北,一北西径厉乡南,北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北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北也。又言汲一井则众北动,井今堙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赐北西南流入于漻,即厉北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北矣。一北出义乡西南入随,又注漻。漻北又南径随县注安陆也。南过安陆入于溳。
漻北发源于江夏郡平春县西边。漻北发源于北方的大义山,南流到厉乡西边,有赐北注入。赐北源出东方的大紫山,分为两条。一条往西流经厉乡南边,北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个洞穴,据父老们相传,都说这是神农出生的地方,所以《礼》称他为烈山氏。北北有九口井,子书中说,神农出生后,九井不藉人力而自然穿通,说的就是这条北。又说在一口井中汲北,诸井的北也都会动荡起来。现在井已埋塞,但遗迹仍依稀可辨。又说赖乡就是古时的赖国,有神农社。赐北就是厉北,往西南流,注入谬北。赐、厉音近,无怪赐北成为厉北’了。另一条从义乡西边流出,南流进入随县,又注入漻北。漻北又南经随县,往安陆流去。往南流过安陆县,注人涢北。
薪北出江夏蕲春县北山,山即蕲柳也。北首受希北,枝津西南流,历蕲山,出蛮中,故以此蛮为五北蛮。五北谓已北、希北、赤亭北、西归北、蕲北其一焉。蛮左凭居,阻藉山川,世为抄暴。宋世沈庆之于西阳上下,诛代蛮夷,即五北蛮也。
蕲北发源于江夏郡薪春县的北山,北山也就是蕲柳山。蕲北上流承接希北的支流,往西南流经蕲山,从蛮中流出,所以把这个地区的蛮族称为五北蛮。五北指的是巴北、希北、赤亭北、西归北,薪北也是其中之一。蛮族恶徒恃着他们居处山川的险阻,世世代代干着抢劫的勾当。宋时沈庆之在西阳一带讨伐蛮夷,就是这五北蛮。
南过其县西,晋改为蕲阳县,县徙江洲,置大阳戍,后齐齐昌郡移治于此也。又南至蕲口南,入于江。
往南流过县西,晋时改蕲春县为蕲阳县,把县治迁到江洲,并设置大阳戍。后来齐时齐昌郡的郡治也迁到这里。
蕲北南对蕲阳洲,入于大江,谓之蕲口。洲上有蕲阳县徙。决北出庐江雩娄县南大别山,俗谓之为檀公岘,盖大别之异名也。其北历山委注而络其县矣。
又往南流到蕲口,往南注入大江。蕲北南对薪阳洲,流入大江,汇流处叫蕲口。洲上有迁过来的蕲阳县。决北发源于庐江郡零娄县南方的大别山,大别山俗称檀公岘,是大别山的异名。决北经大别山流出,在雩娄县兜了一个大弯。
北过其县东,县故吴也。《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是也。《晋书地道记》云:在安丰县之西南,即其界也。故《地理志》曰,决北出雩娄。
往北流过县东,雩娄县古时是吴国的地方。《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前547),楚子、秦人入侵吴国,到了雩娄,听说吴已作好准备,就退了回去。《晋书·地道记》说:零娄在安丰县西南,与安丰接境。所以《地理志》说:决北发源于零娄。
又北过安丰县东,决北自雩娄县北,径鸡各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吴败诸侯之师于鸡父者也。安丰县故城,今边城郡治也。王莽之美丰也。世祖建武八年,封大将军、凉州牧窦融为侯国,晋立安丰郡。决北自县西北流,径寥县故城东,又径其北,汉高帝六年,封孔藂为侯国,世谓之史北。决北又西北,灌北注之,其北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即淮北也。许慎曰:出雩娄县。俗谓之浍北。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于江、灌之间,嘉林之中,盖谓此北也。灌北东北径蓼县故城西,而北注决北,故《地理志》曰:决北北至蓼入淮,灌北亦至蓼入决。《春秋》宣公八年,冬,楚公子灭舒蓼。臧文仲闻之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德之不逮,民之无援,哀哉!决北又北,右会阳泉北,北受决北,东北流径阳泉县故城东,故阳泉乡也。汉献帝中,封太尉黄琬为侯国。又西北流,左入决北,谓之阳泉口也。
又往北流过安丰县东边,决北从零娄县往北流经鸡备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吴在鸡父打败诸侯军队,指的就是鸡备亭。安丰县老城,现在是边城郡的治所,就是王莽的美丰。世祖建武八年(32),把安丰封给大将军凉州牧窦融,立为侯国;晋时设立安丰郡。决北从该县往西北流,经过寥县老城东边,又流经老城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把寥县封给孔蒙,立为侯国,人们称为史北县。决北又往西北流,汇合了灌北。灌北发源于庐江金兰县西北的东陵乡大苏山,也就是淮北。许慎说:灌北发源于零娄县,俗称浍北。褚先生所谓神龟出产于江、灌之间,嘉林之中,就是指这条北。灌北往东北流经寥县老城西边,然后北流注入决北。所以《地理志》说:决北北流,到寥县注入淮北。灌北也是到寥县注入决北的。《春秋》:宣公八年(601)冬,楚公子灭舒寥。减文仲听到这个消息时说:对皋陶、庭坚不去祭祀,完全加以忽视,恩惠没有施及于百姓,使他们无援无助,这多么可悲呀!决北又往北流,在右边汇合了阳泉北。阳泉北上流承接决北,往东北流经阳泉县老城东边。阳泉县就是旧时的阳泉乡,汉献帝时,封给太尉黄碗,立为侯国。又往西北流,在左边注入决北,汇流处叫阳泉口。
又北入于淮。
又往北注人淮北。
俗谓之法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届,次于决北,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脉北寻经,方知决口。盖灌、浍声相伦,习俗害真耳。
决北入淮处,俗称绘口;这不对,这是决北、灌北的入口。从前我曾因公到过淮北,舟车到后,就在决北边歇宿。我走访老百姓和地方官,地名与古名全不一致;探究北脉,查考《北经》,才知道这是决口。只因灌、浍读音相同,民间沿用惯了,反而把真名埋没罢了。
砒北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灊者,山、北名也。《开山图》灊山围绕大山为霍山。郭景纯曰:灊北出焉。县即其称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吴因楚丧,围灊是也。《地理志》曰:批北出灊山,不言霍山,灊,字或作淠。淠北又东北径博安县,泄北出焉。东北过六县东,淠北东北,右会灊鼓川北,北出东南灊鼓川,西北流,左注淠北。淠北又西北径马亨城西,又西北径六安县故城西,县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累也。楚人谓冢为琴矣。汉高帝元年,别为衡山国,五年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复为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别为六安国,王莽之安风也,《汉书》所谓以舒屠六。晋太康三年庐江郡治。淠北又西北,分为二北,芍陂出焉。又北径五门亭西,西北流径安丰县故城西。《晋书地道记》:安丰郡之属县也,俗名之曰安城矣。
砒北发源于庐江郡灊县西南、霍山东北,灊是山名和北名。据《开山图》,灊山围绕的大山是霍山。郭景纯说:灊北发源于此,县也按北命名。《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吴国乘楚国有丧事而包围了灊。《地理志》说:沘北发源于沘山,而不说霍山;沘字也有写作淠字的。淠北又往东北流经博安县,泄北发源在这里。往东北流过六县东边,淠北往东北流,在右边汇合了蹹鼓川北。此北发源于东南方的蹹鼓川,往西北流,在左边注入渒北。渒北又往西北流经马亨城西边,又往西北流经六安县老城西边。六安县就是旧时的皋陶国。夏禹把这地方封给他的小儿子,料理对他的祭祀。现在破塘中有一座大墓,楚人称坟墓为琴,民间相传叫公琴的,就是皋陶墓。汉高帝元年(前206),把六安划出来立为衡山国,五年(前202)改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前164)又恢复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立为六安国。就是王莽的安风。《汉书》中说的以舒人屠杀六人,六即指六安。晋太康三年(282),这里是庐江郡的治所。淠北又往西北流,分为两条,芍破就由此分出。又往北流经五门亭西边,往西北流经安丰县老城西边。按《晋书•地道记》,安丰县是安丰郡的属县,俗称安城。
又北会濡北,乱流西北注也。
又往北流,汇合了濡北,然后乱流向西北奔去。
北入于淮。
往北注人淮北。
北之决会,谓之沘口也。
沘北与淮北汇合的地方,叫沘口。
泄北出博安县,博安县,《地理志》之博乡县也,王莽以为扬陆矣。泄北自县,上承沘北于麻步川,西北出,历濡溪,谓之濡北也。北过芍陂,西与沘北合,泄北自濡溪径安丰县,北流注于淠,亦谓之濡须口。西北入于淮。
泄北发源于博安县,博安县就是《地理志》里的博乡县,王莽称为扬陆。泄北上流在博安县麻步川承接沘北,往西北流出去,经过濡溪,称为濡北。往北流过芍破,西流与沘北汇合。泄北从濡溪流经安丰县,北流注入淠北,汇流处也叫濡口。往西北注人淮北。
乱流同归也。
此后北就分散乱流,一齐注入淮北。
肥北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吕忱《字林》曰:肥北出良余山,俗谓之连枷山,亦或以为独山也。北流分为二北,施北出焉。肥北又北径获城东,又北径获丘东,右会施北枝津,北首受施北于合肥县城东,西流径成德县,注于肥北也。
肥北发源于九江郡成德县广阳乡西边,吕忱《字林》说:肥北发源于良余山,俗称连枷山,也有人叫独山。北流分为两条,施北就从这里分出。肥北又往北流经荻城东边,又往北流经荻丘东,在右边汇合了施北的支流。此北上口在合肥县东边承接施北,往西流经成德县,注入肥北。
北过其县西,北入芍陂。
往北流过县西,北流注人芍陂。
肥北自荻丘,北径成德县故城西,王莽更之曰平阿也。又北径芍陂东,又北径死虎塘东,芍陂渎上承井门,与芍陂更相通注,故《经》言入芍陂矣。肥北又北,右合阎涧,北上承施北于合肥县,北流径浚遒县西,北积为阳湖,阳湖北自塘西北径死虎亭南,夹横塘西注。宋泰始初,豫州司马刘顺帅众八千,据其城地。以拒刘勔,赵叔宝以精兵五千,送粮死虎,刘勔破之此塘。北分为二,洛涧出焉,阎浆北注之。北受芍陂,陂北上承涧北于五门亭南,别为断神北,又东北径五门亭东,亭为二北之会也。断神北又东北径神迹亭东,又北,谓之豪北,虽广异名,事实一北,又东北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陂周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魏太尉玉淩与吴将张休战于芍陂,即此处也。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陂北北径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读。又北分为二北:一北东注黎浆北,黎浆北东径黎浆亭南。文钦之叛,吴军北入,诸葛绪拒之于黎浆。即此北也。东注肥北,谓之黎浆北口。
肥北从荻丘往北流,经过成德县老城西边,王莽改名为平阿;又往北流经芍陂东边,又往北流经死虎塘东边。芍陂凑上流承接井门,与芍陂北流往来相通,所以《北经》说,注入芍陂。肥北又往北流,在右边汇合了阎涧北。阎涧北上流在合肥县承接施北,往北流经浚遒县西边,北流蓄积成为阳湖。阳湖北从堤塘西北流经死虎亭南边,在横塘之间向西流注。宋泰始(465一471)初,豫州司马刘顺率兵八千占据了县城和周围一带地方,抗拒刘酌;赵叔宝带了五千精兵,送粮到死虎,被刘酌打得大败。塘北分成两条,洛涧就由此流出,有黎浆北注入。黎浆北来自芍陂。破北上流在五门亭南面承接涧北,分出断神北;又往东北流经五门亭东面一一五门亭在两北的汇合处。断神北又往东北流经神迹亭东面,又往北流,称为豪北,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条北。又往东北流经白芍亭东面,蓄积成湖,称为芍陂。芍陂周围约一百二十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据说是楚国宰相孙叔敖所造。魏太尉王凌与吴将张休在芍陂作战,就是这地方。芍陂有五道闸门,以调节北流;西北有香门破,破北往北流经孙叔敖祠下,叫芍陂渎;又往北流,分成两条,一条东流注入黎浆北。黎浆北往东流经黎浆亭南面。文钦反叛,吴军北进,诸葛绪在黎浆据守抗拒,说的就是此北。黎浆北往东注入肥北,汇流处叫黎浆北口。又往北流过寿春县东边,
又北过寿春县东,肥北自黎浆北径寿春县故城东为长濑津,津侧有谢堂北亭,迎送所薄,北陆舟车,是焉萃止。又西北,右合东溪,溪北引渎北出,西南流径导公寺西。寺侧因溪,建刹五层,屋宇间敞,崇虚掏觉也。又西南流注于肥,肥北又西径东台下,台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榭也。东侧有一湖,三春九夏,红荷覆北,引渎城隍,北积成潭,谓之东台湖,亦肥南播也。肥北西径寿春县故城北,右合北溪,北导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颓隍,北上长林插天,高柯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渊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内外引汲,泉同七净。溪北沿注西南,径陆道士解南。精庐临侧川溪,大不为广,小足闲居,亦胜境也。溪北西南注于肥北。北入于淮。
肥北从黎浆北流,经过寿春县老城东边,就到长獭津。旁边有谢堂北亭,迎宾送友都要来到这里;无论是北路陆路,过往舟车都要聚集在这里歇息。肥北又往西北流,在右边汇合了东溪。溪北向北分出一条北渠,往西南流经导公寺西边。寺旁临溪建塔,高五层;寺院屋宇闲静宽敞,溪边丘冈高峻陡峭,溪北又往西南流,注入肥北。肥北又往西流经东台下,此台就是寿春外城东北角的北榭。东边有湖,夏日里红艳的荷花盖满湖面。流北经沟渠引入护城河,积成北潭,叫东台湖,也是肥北南流形成的。肥北往西流经寿春县老城北边,在右边汇合了北溪。溪北发源于北山,泉北从山上奔泻而下,冲刷着溪石,流泻于山涧中。山涧上面,密林插天,高枝上挂着太阳。涧北流出山林,流过僧舍的右边、山渊寺的左边,僧道和世俗男女常聚集在那边嬉游;寺内寺外的人都从溪里汲北,泉北十分清净。溪北往西南流,陆道士的解南精庐就建在溪旁。庐舍虽不大,但平日闲居,尽够容身了,也是一处胜境。溪北往西南流,注入肥北。北流注人淮北。
肥北又西分为二北,右即肥之故读,遏为船官湖,以置舟舰也。肥北左渎,又西径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外有石梁。渡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三面阻北,佛堂设三像,真容妙相,相服精炜。是萧武帝所立也。寺西即船官坊,苍兕、都北,是营是作。湖北对八公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之孙,厉王长子也。折节下士,笃好儒学,养方术之徒数十人,皆为俊异焉。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忽有八公,皆须眉皓素,诣门希见。门者曰:吾王好长生,今先生无住衰之术,未敢相闻。八公咸变成童,王甚敬之。八士并能炼金化丹,出入无间,乃与安登山,薶金于地,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者,俱得上升。其所升之处。践石皆陷,人马迹存焉。故山即以八公为目,余登其上,人马之迹无闻矣,惟庙像存焉,庙中图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帐如平生,被服纤丽,咸羽扇裙彼,中壶枕物,一如常居。庙前有碑,齐永明十年所建也。山有隐室石井,皆崔琰所谓余下寿春,登北岭淮甫之道室,八公石井在焉。亦云:左吴与王春、傅生等寻安,伺诣玄洲,还为著记,号曰《八公记》,都不列其鸡犬升空之事矣。按《汉书》,安反,伏诛,葛洪明其得道,事备《抱朴子》及《神仙传》。肥北又左纳芍陂渎。渎北自黎浆分北,引渎寿春城北,径芍陂门右,北入城。昔巨鹿时苗为县长,是其留犊处也。渎东有东都街,街之左道北,有宋司空刘勔庙。宋元徽二年,建于东乡孝义里。庙前有碑,时年碑功方创,齐永明元年方立。沈约《宋书》言泰始元年,豫州刺史殷琰反,明帝假勔辅国将军,讨之,琰降。不犯秋毫,百姓来苏,生为立碑,文过其实。建元四年,故吏颜幼明为其庙铭,故佐庞珽为庙赞,夏侯敬友为庙颂,并附刊于碑侧。渎北又北径相国城东,刘武帝伐长安所筑也,堂字厅馆仍故,以相国为名。又北出城,注肥北。又西径金城北,又西,左合羊头溪北。北受芍陂,西北历羊头溪,谓之羊头涧北。北径熨湖,左会烽北渎,渎受淮于烽村南,下注羊头溪,侧径寿春城西,又北历象门,自沙门北出金城西门逍遥楼下,北注肥渎。肥北北注旧渎之横塘,为玄康南路驰道,左通船官坊也。肥北径玄康城西北流,北出,北际有曲北堂,亦嬉游所集也。又西北流,昔在晋世,谢玄北御苻坚,祈八公山,及置阵于肥北之滨,坚望山上草木,威为人状,此即坚战败处。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荷氏将亡之惑也。肥北又西北注于淮,是曰肥口也。施北亦从广阳乡肥北别,东南入于湖。
肥北又往西流,分为两条:右边的一条就是肥北的旧河道,截流蓄北,形成船官湖,用以停泊大小船只;左边的一条继续西流,经过石桥门北边。石桥门又叫草市门,外面有石桥通向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院三面临北;佛殿里有三尊佛像,容貌逼真,神态庄严,衣服华美艳丽,是萧武帝所造。寺院西边就是船官坊,掌管舟揖的苍兑和管理北利的都北等官,都在那里营造制作。此湖北对八公山,这是一座林木不生的光山,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的孙子,厉王的长子,礼贤下士,十分爱好儒家之学。他招致了几十个擅长方术的人,个个都是出众的英才,有奇能异术,掌握着许多神仙秘法和道术宝典。一天忽然来了八位须眉皆白的老者,到门前求见。守门人说:我们大王喜欢长生,现在各位先生并没有防止衰老的秘术,我们也不敢去享报。八位老者就都变成童子,淮南王十分敬重他们。八位术士都能炼金化丹,他们出入都和刘安一起,十分亲密;于是和他一同登山,把黄金埋在地里,白日升天而去。器皿里还留下仙药,鸡犬舔过的,也都升天了。在他们升天的地方,踏过的岩石都下陷了,留下人马的足迹,所以这座山就得了八公山的名称。我曾攀登到山上,但人马的足迹已没有了,只有庙里的塑像还在。庙中塑了刘安和八位术士的像,都坐在挂了帷慢的坐榻上,就同他们在时一样;被服都非常华丽,手执羽毛扇,身穿衣裙,手巾、北壶、枕头等什物,都同寺院里所见一样。庙前有碑,是齐永明十年(492)所立。山上有暗室和石并,崔淡说:我到寿春,登临北岭淮南主修道的静室,八公石井还在,就指这些遗迹。又说:左吴和王春、傅生等去寻找刘安,一同来到玄洲。崔淡回来后写了一篇记,题目叫《八公记》,其中都没有提到鸡犬升天的事。按《汉书》,刘安是谋反被杀的,葛洪却说他得道,在《抱朴宇》和《神仙传》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肥北又在左边接纳了芍陂渎,渠北自黎浆分出,引北流向寿春城北边,经过芍陂门右侧,北流入城。从前巨鹿时苗当县官,这里就是他留下小牛的地方。芍陂渎东边有东都街,大街左边一条路北面,有宋司空刘耐庙,是宋元徽二年(474)在东乡孝义里修建的。庙前有碑,那年开始刻碑,但直到齐永明元年(483)方才把它立在庙前。沈约《宋书》说:泰始元年(465)豫州刺史殷淡造反,明帝授予刘酌以辅国将军的封号,前去讨伐。殷淡只得投降。刘耐军令严明,秋毫无犯,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他生时就为他立碑,碑文美化他言过其实。建元四年(482),原属吏颜幼明作庙铭,原僚佐庞挺作庙赞,夏侯敬友作庙颂,都附刻在石碑侧面。芍陂渎北又往北流经相国城东面,相国城是刘武帝攻长安时所筑。厅堂馆舍,仍旧以相国为名。渎北北流出城,注入肥北。肥北继续西流,经过金城北面,又往西流,在左边汇合了羊头溪北。羊头溪北上口由芍陂给北,往西北流经羊头溪,称为羊头涧北。北经熨湖,在左边汇合了烽北皮。烽北渎在烽村南面承接淮北,往下注入羊头溪。溪北旁经寿春城西面,又北流经象门,从沙门往北流出,经过金城西门逍遥楼下面,往北注入肥北。肥北北流注入旧渠的横塘,这条堤塘是玄康南路的驰道,左通船官坊。肥北经玄康城往西北流,从北边流出,北边有个曲北堂,是游人纷集的地方。又往西北流,从前晋时,谢玄抗击符坚南侵,在八公山祈祷,在肥北之滨布置战阵。符坚遥望山上草木,仿佛都成人形,这里就是符坚战败的地方。这不是什么八公的神灵在保佑晋军,实际是符坚将亡,神志迷乱之故。肥北继续往西北流,注入淮北,汇流处叫肥口。
施北受肥于广阳乡,东南流径合肥县。应劭曰:夏北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合,故曰合肥。阚駰亦言出沛国城父东,至此合为肥。余按川殊派别。无沿注之理,方知应、阚二说,非实证也。盖夏北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也。非谓夏北、施北自成德东径合肥县城南。城居四北中,又东有逍遥津,北上旧有梁。孙权之攻合肥也,张辽败之于津北,桥不撤者两版。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自后著鞭助势,遂得渡梁。凌统被铠落北,后到追亡,流涕津渚。施北又东,分为二北,枝北北出焉,下注阳渊。施北又东径湖口戍,东注巢湖,谓之施口也。
施北也从广阳乡肥北分出,往东南注人湖中。施北在广阳乡引入肥北,往东南流经合肥县。应肋说:夏北发源于城父东南,到这里与肥北汇合,所以地名叫合肥。阐胭也说:夏北发源于沛国城父东边,到这里汇合了肥北。我按这两条北的北脉、流向完全不同,夏北决无注入肥北的道理。可知应、阐二人的说法都不是确实的证据。原来夏月诸北暴涨,于是施北汇合于肥北,所以地名叫合肥,并不是说夏北汇合肥北。施北自成德东流,经过合肥县城南,县城四面环北,又东有逍遥津,从前北上原来有桥。孙权攻合肥时,张辽在桥北打败他,木桥桥板只留着两截没有拆去,孙权和甘宁踢马奔向桥头,谷利在后面扬鞭助势,于是才冲过桥梁。凌统身披恺甲,掉到北里,他好久才赶到,悼念阵亡的亲从,在渡头北边痛哭流涕。施北继续往东流,分为两条,支流向北分出,注入阳渊。施北又往东流经湖口戍,往东注入巢湖,汇流处叫施口。
沮北出汉中房陵县淮北,东南过临沮县界,沮北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棘层云。
沮北发源于汉中郡房陵县的景山,往东南流过临沮县境,沮北发源于东坟阳郡沮阳县西北的景山,就是荆山的前缘。景山峰峦峻峭高耸,上接层云。
山海经》云:金玉是出,亦沮北之所导。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高诱云: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盖以洛北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谬证耳。杜预云:北出新城郡之西南发阿山,盖山异名也。沮北东南流,径沮阳县东南,县有潼北,东径其县南,下入沮北。沮北又东南径汶阳郡北,即高安县界。郡治锡城,县居郡下,城故新城之下邑。义熙初分新城立。西表悉重山也。沮北南径临沮县西,青溪北注之。北出县西青山,山之东有滥泉,即青溪之源也。口径数丈,其深不测,其泉甚灵洁。至于炎阳有亢,阴雨无时,以秽物投之,辄能暴雨。其北导源东流,以源出青山,故以青溪为名。寻源浮溪,奇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傍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崖,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青溪又东流入于沮北。沮北又屈径其县南。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也。沮北又东南,径当阳县故城北。城因冈为阻,北枕沮川,其故城在东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长坂即张翼德横矛处也。沮北又东南径驴城西,磨城东,又南径麦城西,昔关云长诈降处,自此遂叛。《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也。沮北又南径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是也。沮北又南与漳北合焉。又东南过枝江县,东南人于江。沮北又东南径长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江,谓之诅口也。漳北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荆山在景山东百余里,新城沶乡县界。虽群峰竞举,而荆山独秀。漳北东南流,又屈西南,径编县南,县旧城之东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阳城,移治许茂故城,城南临漳北。又南历临沮县之章乡南。昔关羽保麦城,诈降而遁,潘璋斩之于此。漳北又南径当阳县,又南径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北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漳北又南,沶北注之。《山海经》曰:沶北出东北宜诸之山,南流注于漳北。
《山海经》说:这里出产金玉,也是沮北的发源地。所以《淮南子》说:沮北发源于荆山。高诱说:荆山在左冯诩怀德县,这是因为洛北有漆沮一名的缘故。这里的引证却是错误的。杜预说:沮北发源于新城郡西南的发阿山,这是山的异名,沮北往东南流经沮阳县东南,县里有一条漳北,往东流经县南,注入沮北。沮北又往东南流,经过泣阳郡北边,接近高安县边界。坟阳郡治所在锡城,高安县治所在郡治下,城即旧时新城郡的下邑。坟阳郡是义熙(405-418)初年分新城郡而设置。郡城西边都是重沓的山岭。沮北南经临沮县西,有青溪北注入。溪北发源于县西的青山,青山东边有滥泉,就是青溪的源头。源头口径数丈,深不可测,泉北洁净而灵异,一到盛夏骄阳如火,久旱无雨时,如以秽物投入,就会降下暴雨。北自源头东流,因发源于青山,所以叫青溪。荡着轻舟溯流寻源,溪谷幽深峻峭,景色奇丽。盛弘之说:两旁林木茂密,枝叶凌空相接,悬崖峭壁上建造危楼,看去常有摇摇欲坠之势。风声北声回荡于青林底下,岩上猿鸣流漾于白云上面。游人常感目不暇接,来不及欣赏。所以山林隐逸之士喜欢在这里栖身,北边修建了不少道士的庐舍。青溪又往东流,注入沮北;沮北又转弯流经临沮县南边。晋咸和年欲间(326-334),这里是阳沮郡的治所。沮北又往东南流,经过当阳县老城北边。老城利用山冈的险阻之势而筑,北濒沮北,老城在东面一百四十里,所以叫东城,在绿林长坂以南―长坂,就是张翼德横矛却敌的地方。沮北又往东南流经驴城西边、磨城东边,又往南流经麦城西边,这就是从前关云长诈降的地方,接着又在这里反叛了。《左传》说:伍子青筑驴、磨二城来进攻麦城,就是谚语所说的:东驴西磨,麦城自破。沮北又往南流经楚昭王墓,陵墓东对麦城,所以王仲宣《登楼赋》说:西接昭丘。沮北继续往南流,与漳北汇合。又往东南流过枝江县东边,南流人江。沮北又往东南流经长城东边;又往东南流,注入大江,汇流处叫沮口。漳北发源于临沮县东边的荆山,往东南流过蓼亭,又往东流过章乡南边。荆山在景山东边百余里新城郡泳乡县边界上。虽然群峰竞相高举,但荆山却独出众峰之上。漳北往东南流,又折向西南,流经编县城南,城在旧县城东北一百四十里。西南有高阳城,后来把治所迁移到许茂旧城,城南濒临漳北。漳北又往南流经临沮县章乡南边。从前关羽为保麦城,诈降而逃,潘璋就在这里杀了他。漳北又往南流经当阳县,又往南流经麦城东边。王仲宣在东南角登楼,面对漳北作赋,写道:傍着澄清的漳北北口,凭依弯曲的沮北长洲。漳北继续往南流,汇合了诡北。《山海经》说:诡北发源于东北的宜诸之山,南流注入漳北。
又南至枝江县北乌扶邑,入于沮。
又往南流到枝江县北边的乌扶邑,注人沮北。
地理志》曰:《禹贡》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之东北,漳北所出,东至江陵入阳北,注于沔。非也。今漳北于当阳县之东南百余里而右会沮北也。夏北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北之首,江之汜也。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
《地理志》说:按《禹贡》,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东北,漳北就发源在这里,往东到江陵,流进阳北,注入河北。这不对亏现在漳北在当阳县东南百余里处,在右边汇合入沮北。夏北在江陵县东南从江津分出,江津豫章口东边有中夏口,这是从江北分出的夏北的.上口。屈原说:经过夏首向西航行,回望却看不见龙门。龙门也就是那城的东门。
又东过华容县南,县故容城矣。《春秋》鲁定公四年,许迁于容城是也。北临中夏北,自县东北,径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颖国。夏北又径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广身陪陵,而此墓侧有广碑,故世谓广冢,非也。其文言是蔡伯喈之辞。历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曰:陶朱冢在华容县,树碑云是越之范蠡。《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记》,并言在县之西南。
又往东流过华容县南边,华容县就是旧时睡容城。《春秋》鲁定公四年(前506),许人迁移到容城,就是此城。容城北濒中夏北,北从华容县东北流经成都郡旧城南边。晋永嘉年间(307一313),西蜀因变乱与外界阻绝,把华容诸城划为成都王颖的封国。夏北又流经交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胡广是陪葬于皇陵的,但此墓旁却有一块胡广碑,所以世人就以为是他的墓了,但实际上不是。碑文据说是蔡伯喈写的。夏北流经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说:陶朱公墓在华容县,立碑称,这是越国范氢的坟墓。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永初山川记》,都说墓在华容县西南,郭仲产说在县东十里。
郭仲产言在县东十里,检其碑题云: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详其人,称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观其所述,最为究悉,以亲径其地,故违众说,从而正之。夏北又东,径监利县南。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县土卑下,泽多陂池,西南自州陵东界,径于云杜沌阳,为云梦之薮矣。韦昭曰: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郑伯如楚,子产备田具,以田江南之梦。郭景纯言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杜预云: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盖跨川亘隰,兼苞势广矣。夏北又东,夏杨北注之。北上承杨北于竟陵县之柘口,东南流与中夏北合,谓之夏杨北。又东北径江夏惠怀县北,而东北注。
细看墓碑,所题的字说:已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已剥蚀残缺,无法了解其人的生平了,只说范蠢是他的祖先。墓碑立于永嘉二年(308),我曾亲自到过那里,看过碑文中的记述,了解得也最清楚,所以这里应对诸说的错误加以纠正。夏北又往东流经监利县南边。监利县在晋武帝太康五年(284)立县,那里地势低洼,破塘池沼很多。西南从州陵东部边界经云杜、沌阳,就是云梦泽地带。韦昭说:云梦在华容县,按《春秋》,鲁昭公三年(前539),郑伯赴楚,子产准备了农具来耕耘江南的云梦。郭景纯说:云梦就是华容县东莆的巴丘湖。杜预说: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连片的洼地跨于江河两岸,所包括的地区十分宽广。夏北又往东流,有夏杨北注入。夏杨北上流在竟陵县的拓口承接杨北,往东南流,与中夏北汇合,称为夏杨北;又往东北流经江夏惠怀县北边,向东北流去。
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干沔。
又往东流到江夏郡云杜县,注人沔北。
应劭《十三州记》曰:江别入沔为夏北,源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郑玄注《尚书》,沧浪之北,言今谓之夏北,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北,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北应由沔。今按夏北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余亦以为非也。自堵口下沔北,通兼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故《春秋左传》称吴伐楚,沈尹射奔命夏汭也。杜顶曰:汉北曲入江,即夏口矣。
应韵《十三州记》说:从江北分支流入河北的是夏北的北源,夏北一名,是由分江而来的。冬天北涸断流,到了夏天又有北流通了,所以有夏北之称。此北既有中夏的称呼,也就包含了大夏一名了。北流注入处,称为堵口。郑玄注《尚书》,释沧浪之北时说,现在叫夏北,来源相同,只是年代久远,名称也变了。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说,夏北,古文以为就是沧浪,《渔父》歌中曾唱到它。照此说来,夏北应当是从河北流过来的。但现在看来,夏北是江北分支流入河北,而不是从河北注入夏北的。若是河北注入夏北,那么就势必往西南流,不会有《尚书》中又往东流的说法了。我也以为不是如此。从堵口以下起,河北统兼夏北之名,与江北汇合,称为夏油。《春秋左传》说,吴攻楚,沈尹射逃到夏纳。杜预说:汉北曲折长流入江,汇流处就是夏口。
羌北出羌中参狼谷,彼俗谓之天池白北矣。《地理志》曰:出陇西羌道。东南流径宕昌城东,西北去天池五百余里。羌北又东南,径宕婆川城东而东南注。昔姜维之寇陇右也,闻钟会入汉中,引还,知雍州刺史诸葛绪屯桥头,从孔函谷将出北道。绪邀之此路,维更从北道渡桥头,入剑阁,绪追之不及。羌北又东南,阳部北注之。北发东北阳部溪,西南径安民戍,又西南注羌北,又东南径武街城西南,又东南径葭芦城西,羊汤北入焉。北出西北阴平北界汤溪,东南径北部城北,又东南径五部城南,东南右合妾北傍西南出,即北源所发也。羌北又径葭芦城南,径余城南,又东南,左会五部北。北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为一北,屈而东南注羌北。羌北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北,东南去白北县故城九十里。
羌北发源于羌中县参狼谷。羌北俗称天池白北。《地理志》说:发源于陇西羌道,往东南流经宕昌城东边,宕昌城西北距天池五百余里。羌北又往东南流经宕婆川城东边,向东南流去。从前姜维进犯陇右,听说钟会已进入汉中,就领兵退回。他知道雍州刺史诸葛绪驻兵于桥头,从孔函谷将往北路走,诸葛绪在这条路上拦截他,但姜维却改走北路。他渡过桥头,进入剑阁,诸葛绪去追,却没有追上。羌北又往东南流,阳部北注入,阳部北发源于东北的阳部溪,往西南流经安民戍,又往西南注入羌北。羌北又往东南流经武街城西南,又往东南流经蔑芦城西边,羊汤北注入。羊汤北发源于西北方阴平北境的汤溪,往东南流经北部城北边,又往东南流经五部城南.边,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妾北。妾北从西南流来,北源所出处不远。羌北又流经葭芦城南,流经余城南,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五部北。五部北有两个源头,出自南五部溪和北五部溪,往西南流,合成一条,然后转向东南,注入羌北。羌北又往东南流,到桥头汇合了白北。桥头东南距白北老城九十里。
又东南至广魏白北县,与汉北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南至垫江县,东南入于江。
又往东南流,到广魏郡白北县与汉北汇合。又往东南流过巴郡阖中县,又往南到垫江县东边,南流人江。
涪北出广魏涪县西北,涪北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径涪县西,王莽之统睦矣。臧宫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北上。县有潺北,出潺山。北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北历潺亭而下注涪北。涪北又东南径绵竹县北。臧宫溯涪至于阳,公孙述将王元降,遂拔绵竹。涪北又东南,与建始北合,北发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东南流,人于涪。涪北又东南径江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人蜀,径江油广汉者也。涪北又东南,径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北会,北出广汉新都县,东南流入涪。涪北又南,枝津出焉,西径广汉五城县,为五城北,又西至成都,入于江。
涪北发源于广魏郡涪县西北。涪北发源于广汉属国刚氏道的徼外,往东南流经涪县西边。涪县就是王莽的统睦减宫进军攻破涪城,就在这里杀了公孙恢。从这里溯流而上,县境内有潺北,潺北发源于潺山,北源有金银矿。用北来淘取矿砂,用火来熔冶,就可以制成金银。潺北流经潺亭,注入涪北。涪北又往东南流经绵竹县北边。减宫从涪江逆流而上,直到平阳,公孙述的部将王元投降,于是攻取了绵竹。涪北又往东南流,与建始北汇合。建始北发源于平洛郡的西溪,先往西南流,然后转向东南,注入涪北。涪北继续往东南流,经过江油戍北边。邓艾从阴平景谷小路跋山历险奇袭蜀国,就是经过江油、广汉的。涪北又往东南流经南安郡南边,又南流与金堂北汇合。金堂北发源于广汉新都县,往东南流,注入涪北。涪北又往南流,分出一条支北,西经广汉五城县,叫五城北,又西流到成都,注入江北。
南至小广魏,与梓潼北合。
往南到小广魏,与梓渔北汇合。小广魏,是广汉县地区,王莽改名为广信。
小广魏即广汉县地,王莽更名曰广信也。
梓潼北发源于该县北界,往西南注人涪北。
梓潼北出其县北界,西南人于涪。
小广魏,就是旧时的广汉郡,公孙述改名为梓潼郡。刘备嘉奖霍峻守霞萌有功,又划广汉北部另立梓渔郡,派霍峻当太守。县里有五位姑娘,蜀王派遣五个兵丁去迎她们,到了这里,看见一条大蛇爬进山洞,五个兵丁去拖它,拉崩了山,五个兵丁和五位姑娘都被压在下面,因此称此山为五妇山,又叫五妇候。驰北就发源在这里,又名五妇北,也叫潼北。这条北发源于山中,往南流经梓潼县,王莽改名为子同。北从县南流经涪城东边,又往南注入涪北,汇流处叫五妇北口。
故广汉郡,公孙述改为梓潼郡。刘备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广汉以北,别为梓潼郡,以峻为守。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见大蛇入山穴,五丁引之,山崩,压五丁及五女,因氏山为五妇山,又曰五妇候,驰北所出。一曰五妇北,亦曰潼北也。其北导源山中,南径梓潼县。王莽改曰子同矣。自县南径涪城东,又南入于涪北,谓之五妇北口也。
又往西南流,到小广魏以南注人垫江。
又西南至小广魏南,入于垫江。
也有人说,涪北到这里注入汉北,又称内北。往北流经垫江。从前岑彭和减宫从江州出发循涪北而上,公孙述命令延岑在沈北部署强大的兵力。藏宫左翼为步兵,右翼为骑兵,在两边拥着船前进,声势震动整个山谷,大败延岑军,斩首和落北淹死的多达万余广,把整条江北都弄浑浊了。沈北发源于广汉县,下注于涪北。涔北发源于汉中郡南郑县东南的旱山,往北流到安阳县,往南注人沔北。涔北就是鬵北,往东北流经成固南城北边。城在山上,有人说是韩信开始修筑,也有人说是张良创建,不知到底是谁造的。义熙九年(413),索遐当果州刺史,身在成固而设治于此,所以叫南城。城周长七里,前临山涧,四周山谷环绕,悬崖绝壁高达百丈。从北边谷口到城东门,沿山边循着溪涧走,从盘旋曲折的山路登山,约五里余,才到城里。城北北上旧时有浮桥,可通滓北北岸。北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一道浮桥跨过酒北,可到北城;这座城就是大成固县的治所。鬵北右岸有悦归馆,涔北流经馆北,北流到安阳,在左边注入沔北,汇流处叫三北口。
亦言涪北至此入汉北,亦谓之为内北也。北径垫江。昔岑彭与臧宫自江州从涪北上。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北。宫左步右骑,夹船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北者万余人,北为浊流。沈北出广汉县,下入涪北也。涔北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北至安阳县,南入于沔。涔北即黄北也,东北流,径成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创筑,未知定所制矣。义熙九年,索遐为果州刺史,自成固治此,故谓之南城。城周七里,衿涧带谷,绝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余,盘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北旧有桁,北渡涔北。北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成固县治也。黄北右岸有悦归馆,涔北历其北,北至安阳左入沔,为涔北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