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在山川坛后,宋乾德四年钱吴越王建,名南塔。治平十年,改梵天寺。元元统中毁,明永乐十五年重建。有石塔二、灵鳗井、金井。先是,四明阿育王寺有灵鳗井。武肃王迎阿育王舍利归梵天寺奉之,凿井南廊,灵鳗忽见,僧赞有记。东坡ヘ杭时,寺僧守诠住此。东坡过访,见其壁间诗有:“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惟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东坡援笔和之曰:“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履。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清远幽深,其气味自合。
梵天寺位于山川坛的后方,始建于宋太祖乾德四年间,由吴越王钱镠所建,最初名为南塔。宋朝治平十年时更名为梵天寺,元代元统年间被毁,明永乐十五年重建。寺内有两座石塔以及灵鳗井、金井。原先,四明山阿育王寺内有一口灵鳗井,后来钱武肃王迎请阿育王舍利至梵天寺供奉,并在寺南的廊下凿了一口水井,井水中竟出现了灵鳗。僧人赞宁撰文记载此事。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寺僧守诠为寺中住持。一日,苏东坡前来拜访,见墙壁上题有一首诗:“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惟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苏东坡随即提笔和诗道:“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履。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诗句清远幽深,意味颇为契合。
苏轼《梵天寺题名》:
余十五年前,杖藜芒履,往来南北山。此间鱼鸟皆相识,况诸道人乎!再至惘然,皆晚生相对,但有怆恨。子瞻书。
元祐四年十月十七日,与曹晦之、晁子庄、徐得之、王元直、秦少章同来,时主僧皆出,庭户寂然,徙倚久之。东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