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燕二·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曰

刘向等编纂 Ctrl+D 收藏本站

“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曰:‘齐王使公玉丹命说曰,必不反韩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苏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为上交。吾所恃者顺也,今其言变有甚于其父,顺始与苏子为仇。见之知无厉,今贤之两之,已矣,吾无齐矣!’奉阳君之怒甚矣。如齐王王之不信赵,而小人奉阳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时大纷之,解而复合,则后不可奈何也。故齐、赵之合苟可循也,死不足以为臣患;逃不足以为臣耻;为诸侯,不足以臣荣;被发自漆为厉,不足以为臣辱。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齐、赵不循,恶交分于臣也,而后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知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乌获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奉阳君告诉朱讙和赵足说:‘齐王让公玉丹传命我,一定不要召回韩珉,如今却把他叫回来。绝对不委派政事给苏秦,如今却封赏了他,任命他为相国。绝对不和燕国联合,如今却和燕国有很好的邦交。我所依靠的人是顺子,现在他说话不算数比他父亲还厉害。顺子开始的时候同苏秦为仇,见到苏秦就像见到生癞疮的人,可是现在竟认为苏秦贤能,与苏秦和平共处。完了,我失去齐国的支持了!’奉阳君非常恼怒。知道齐王不信任赵国,并轻视奉阳君,就会因此而背叛齐国。不趁现在时机拆散齐、赵两国,它们的矛盾解开后重新联合起来,那么以后对它们就无可奈何了。所以如能拆散它齐、赵两国的联合,即使身死,我也不会认为是祸患;即使逃亡,我也不会认为是臣的耻辱;即使被封为诸侯,我也不会以此为光荣;即使披头散发装疯卖傻,用漆涂身生疮变形,我也不会以此耻辱。然而臣下认为最大的忧患,就是臣下死而齐、赵不产生矛盾,它们邦交没有因臣下的干扰而恶化,此后,齐、赵又重新交好,这是臣下所忧虑的。如果臣下死去它们会互相攻打,那臣下必然奋力要求一死。像尧、舜那样贤能都死去了,像禹、汤那样智慧都死去了,像孟贲那样勇敢都死去了,像乌获那样有力也死去了,活着的万物难道有不死的吗?顺应必然的事理,完成您的志向,大王还有什么疑虑的呢?

“臣以为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韩、魏循自齐,而为之取秦。深结赵以劲之。如是则近于相攻。臣虽为之累燕,奉阳君告朱讙曰:‘苏子怒于燕王之不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无燕矣。’其疑至于此,故臣虽为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汤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汤,果与鸣条之战,而以汤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吴,果与伯举之战,而报其父之雠。今臣逃而纷齐、赵,始可著于春秋。且举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难,管仲逃于鲁;阳虎之难,孔子逃于卫;张仪逃于楚;白珪逃于秦;望诸相中山也使赵,赵劫之求地,望诸攻关而出逃;外孙之难,薛公释载逃出于关,三晋称以为士。故举大事,逃不足以为辱矣。”卒绝齐于赵,赵合于燕以攻齐,败之。

“臣下认为,不如逃离赵国。我率韩、魏两国反对齐国,并助其拉拢秦国,结交赵国来加强三晋,这样,就差不多形成了三晋共同对付齐国的局面。我这样安排,又担心牵累燕国。奉阳君对朱讙说:‘苏秦对燕王恼怒并不是由于我而引起的,若不任苏秦为相,又不任苏秦为卿,则差不多要失去燕国了。’奉阳君竟然如此疑心,所以我这样安排是为了不牵累燕国,又不玷辱大王。伊尹多次逃离成汤,投奔夏桀,又多次逃离夏桀,投奔成汤,最后与夏桀战于鸣条之野,而拥立成汤为天子。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最后帮助吴王阖庐与楚昭王战于柏举,攻入楚都,而报了杀父之仇。现在我逃离燕国,打乱齐、赵邦交,将可使臣留名青史。况且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没有经过逃亡之苦?齐桓公遭难之时,管仲逃到鲁国;阳虎遭难之时,孔子逃到卫国;张仪逃出楚国;白圭逃出秦国;望诸君任中山相时,出使赵国,赵国挟持他,要求割地,望诸君突破关卡逃出;在秦免掉相位而被困时,薛公抛下车子,逃出关卡,三晋称他是有才能的人。所以,凡是一个图谋大事的人,逃亡不能认为是耻辱。”苏秦终于使齐、赵两国绝交,赵国和燕国联合进攻齐国,把它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