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卷九·王司马

蒲松龄 Ctrl+D 收藏本站

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阔盈尺,重百钧。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动。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以银箔,时于马上舞动,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又于边外埋苇薄为界,横斜十余里,状若藩篱,扬言曰:“此吾长城也。”北兵至,悉拔而火之。司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机其下,北兵焚薄,药石尽发,死伤甚众。既遁去,司马设薄如前。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后司马乞骸归,塞上复警。召再起;司马时年八十有三,力疾陛辞。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于是司马复至边。每止处,辄卧幛中。北人闻司马至皆不信,因假议和,将验真伪。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

新城王霁宇大司马镇守北部边关时,他曾让工匠铸造了一把大刀,刀宽超过一尺,重达三百斤。每次巡视边防时,王司马都会派遣四人扛着这把大刀。仪仗扈从走到哪里,就放在地上,故意让北方人来拿刀,但他们用尽全部力气也移动不了这把刀。王司马又暗中让人仿照大刀的形状用桐木制作了一把,尺寸大小一模一样,上面贴着银箔,他拿着,时常在马上挥舞。北方各部落一见之下,无不震惊恐惧。此外,王司马还在防区边界移植了大片芦苇作为界墙,横跨十多里,形成一道屏障,扬言说:“这是我的长城。”每当北方兵马来犯,就全拔了烧掉。过后王司马又重新栽上。这样烧了三次,就把炮石火药埋在芦苇下面,北方兵一烧芦苇,火药炮石立刻爆炸,北兵死伤很多。北方兵逃离后,王司马又像之前一样重建了芦苇墙。北方兵一看到芦苇墙,立刻退去。因此,北方兵对王司马深感敬畏,如同对待神灵一般。后来,王司马因年老而辞职回家,但边塞却再次传来敌人侵犯的消息。朝廷再次召他出山镇守,这时王司马已经八十三岁,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辞。皇帝安慰他说:“只是麻烦你躺在那里治理就行了。”于是,王司马又到了边塞。每到一处防地,他就卧在军帐中。北方兵听说王司马来了,都不相信,于是假装讲和,以验证消息的真伪。北方兵打开军帐的帘子,见王司马坦然躺在床上,都望着床榻跪拜,畏惧地退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