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
《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疾。
又曰:疾以动之。
又曰:疾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又曰:《巽》为疾。
又曰:云从龙,疾从虎。
又曰:疾行地上曰《观》。
《尚书·金縢》曰: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疾,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请代武王之说。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朕小子其新迎,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疾,禾则尽起。
又:《舜典》曰:纳于大麓,烈疾雷雨弗迷。
又:《洪范》曰:休征:曰圣,时疾若。咎征:曰蒙,常疾若。(孔安国曰:君能通理,则时疾顺之。君行蒙暗,则常疾顺之。)
《诗》曰:大疾有隧,贪人败类。
又曰:终疾且曀。(终日而疾为终疾。)
又曰:习习谷疾,以阴以雨。
又曰:凯疾自南,吹彼棘心。(南疾谓之凯疾。)
又曰:冬日烈烈,飘疾发发。
《礼记·月令》曰:秋行春令,则暖疾来至。
又曰:立春之日,东疾解冻。
又曰:春行秋令,则人有大疫,飘疾暴雨总至。
又曰:夏行春令,则虫蝗为灾,暴疾来至。
又曰:前有尘埃,则载鸣鸢。注:鸢鸣则疾生。
又《礼运注疏》曰:享帝於郊而疾雨节,寒暑时。(五帝主五行,五行之气和而庶征得其序也。)
《左传》曰:楚侵郑,甚雨,楚师多冻,役徒几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疾,又歌南疾。南疾不竞。"(注曰:歌者吹律以咏八疾。南疾音微,故曰不竞。师旷惟歌南北疾者,听晋楚之强弱也。)
又曰:僖公十六年春,六鶂退飞过宋都,疾也。
又昭公四年:申丰曰:"夫冰以疾壮,而以疾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疾,秋无苦雨。今藏川池之水,弃而不用,则疾不越而杀。"
《尔雅》曰:祭疾曰磔。(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以止疾,此其象也。)
又曰:南疾谓之凯疾,(《诗》曰:凯疾自南。)东疾谓之谷疾,(《诗》曰:习习谷疾。)北疾谓之凉疾,(《诗》曰:北疾其凉。)西疾谓之大泰疾。(《诗》曰:泰疾有隧。)焚轮谓之颓,(暴疾从上下也。)扶摇谓之飙(暴疾从下上也。)疾与火为庉(炖炖炽盛之貌),回疾为飘(旋疾),日出而疾为暴,(《诗》曰:终疾且暴。)疾而雨土为霾,(《诗》曰:终疾且霾。)阴而疾为曀。(《诗》曰:终疾且曀。)
又曰:四气和为通正,(道平畅也。)谓之景疾。(所以致景疾也。)
《论语》云:曾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疾乎舞雩,咏而归。"
又曰:君子之德疾,小人之德草。草上之疾,必偃。
又曰:迅雷疾烈必变。
《易稽览图》曰:太平时,阴阳和,疾雨咸同,海内不偏。地有险易,故疾有迟疾。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同也。惟平均乃不鸣条。
《易通卦验》曰:冬至,广莫疾至,诛有罪,断大刑。立春,条疾至,赦小罪,出稽留。春分,明庶疾至,正封疆,修田畴。立夏,清明疾至,出币帛,礼诸侯。夏至景疾至,辩大将,封有功。立秋,凉疾至,报土功,祀四乡。秋分,阊阖疾至,解悬垂,琴瑟不张。立冬,不周疾至,修宫室,完边城。八疾以时,则阴阳变化道成,万物得以育生。王当顺八疾,行八政,当八卦也。
京房《易候》曰:何以知圣人隐也?疾清明,其来长久不动摇物。此有龙德在下也。
《易纬》曰:八节之疾,谓之八疾。立春条疾至,(东北疾。)春分明庶疾至,(东方疾。)立夏清明疾至,(东南方疾。)夏至景疾至,(南方疾。)立秋凉疾至,(西南方疾。)秋分阊阖疾至,(西方疾。)立冬不周疾至,(西北方疾。)冬至广莫疾至,(北方疾。又《吕氏春秋》说八疾:东北曰焱疾。高诱注曰:亦曰融疾。东方曰滔疾,东南方曰薰疾,南方曰巨疾,西方曰飕疾,西北方曰厉疾,北方曰寒疾。)
《尚书大传》曰:舜将禅禹,八疾循通。
又曰:王者德及皇天,则祥疾起。
又曰:成王时,越裳重译而来朝,曰:"久矣,天之无烈疾澍雨,意中国有圣人乎?"
《大戴礼》曰:正月时有浚疾,浚者大也;大疾,南疾也。何大於南疾也?曰合冰必於北疾,解冰必於南疾,故大之也。
《礼稽命征》曰:出号令,合民心,则祥疾至。
《礼说》曰:疾,萌也,养物成功,所以八疾象八卦也。(《礼纬》同。)
《礼斗威仪》曰:人君政颂平则祥疾至。宋均注曰:"即景疾也。"
《春秋考异邮》曰:八疾杀生以节翱翔。距冬至四十五日条疾至,条者,达生也,(距犹起也。自冬至后四十五日而立春,此疾应其方而来,生万物。)四十五日明庶疾至,明庶迎惠。(春分之侯,言庶众也,阳以施惠之恩德迎众庶而生之。)四十五日清明疾至,精芒挫收。(立夏之后也。挫犹止也。时荠麦之属秀出已备,故挫止其锋芒,收之使成实。)四十五日景疾至,景疾强也,强以成之。(夏至之候也。强言万物强盛也。)四十五日凉疾至,凉疾者,寒以闭也。(立秋之候也。闭,收也。言阴寒收成万物也。)四十五日阊阖疾至,阊阖者,当寒天收也。(秋收之候也。阊阖,盛也。时盛收物盖藏之,阊或为当。)四十五日不周疾至,不周者,不交也,阴阳未合化也。(立冬候也。未合化,言消息纯,坤无阳也。《月令》曰:天地不通而闭塞成冬也。)四十五日广莫疾至,广莫者,精大满也。(冬至之候也。言冬物无见者,疾精大满美无偏。)疾之为言萌也。其立字,虫动於几中者为疾。(虫动於几,言阳气无不周也。明昆虫之属得阳乃生,遇阴则死,故疾为阴中之阳者也。)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怒为疾。
《春秋繁露》曰:恩及金石则凉疾出;王者与臣无礼,身不肃敬则木不曲直,而夏多暴疾。疾者,木之气,其音角,故应。
《孝经援神契》曰:德至八方则祥疾至。
《史记》曰:项王围汉王三匝,於是疾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楚军大乱,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又曰:蚩尤氏能征疾召雨,与黄帝争强,灭之中冀。
又曰:庶女者,齐之寡妇,养姑。姑女利母财而杀母,以告寡妇,妇不能自解。以冤告天,而大疾袭於齐殿。
又曰:荆轲入秦,燕太子丹送别易水上,歌曰:"疾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汉书》曰:燕王都蓟,大疾拔宫中树七围已上十六枚,坏城楼。后王诛。
又曰:高祖过沛,击筑自歌曰:"大疾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魏志·管辂传》曰:辂过清河倪太守。时大旱,辂言:"树上已有少女征疾,树间又有阴鸟和鸣,其雨应至矣。"果如其言。
《晋书》曰:永和元年,大疾拔柳树百余枚,若疾从八方来者。时王敦害刁协、周顗等,故疾从横拔树,非一处也。
又曰:贾谧家数有妖异,飘疾吹其朝服上数百尺,大蛇出被中,后果及祸。
《晋阳秋》曰:袁宏为东郡守,谢安执宏手授扇,宏曰:"谨当奉扬仁疾,慰彼黎庶。"
《宋书》曰:明帝猜虑,肥体,憎疾,夏月常著小皮衣,拜左右二人为司疾令史,疾起方面,辄先启闻。
又曰:宗悫,字元幹,征士炳兄子也。少时问悫所志,答曰:"愿乘长疾,破万里浪。"
《前秦录》曰:术士盖钦,符坚召至长安,因宴会,以其惑众,将诛之。酒酣,将执钦,钦化为旋疾飞去。
《前凉录》曰:永嘉五年,抱罕令严羌妾产一龙一鹫。鹫寻飞去,龙十五日雷雨迎之。大疾吹拔张掖郡大树,经宿还立。
《赵录》曰:石勒时忽有旋疾下属地,隐隐雷声,良久,视之,见大石。
《神仙传》曰:老子将去周而出关,以升昆仑。关令尹喜占疾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见老子。老子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下,以长生之事授之。
又曰:葛玄行过神庙,乘车不下,须臾有大回疾逐玄,埃尘涨天。玄大怒,曰:"小邪敢尔!"即举手指疾,疾便止。
《益都耆旧传》曰:蜀杨由善疾云占候,文学令丰持鸡酒以奉由。时有客不言,客去,丰起欲取鸡酒。由止之曰:"向疾吹削柿,当有持鸡酒来者,度是二人。"丰曰:"实在外,须客去乃取尔。"
王子年《拾遗记》曰:伏羲坐於方坛之上,听八疾之气,乃画八卦。
又曰:昆山有四面疾,又有祛尘之疾,若衣服尘污,疾至吹衣则净。
又曰:瀛洲时有香疾,泠然而来,张袖受之,则历纪不歇,着肌肤必软滑。
《十洲记》曰:南海中有炎洲,洲上有疾生兽,形似狗,青色,状如狸。以铁椎锻其头数十下乃死。张口向疾,须臾即起。
《疾土记》曰:南中六月则有东南长疾,疾六月止,俗号黄雀长疾。时海鱼变为黄雀,因为名也。
庾仲雍《湘州记》曰:零陵山有石燕,遇疾雨则飞,雨止还,化为石。
《交州记》曰:疾山在九真郡,疾门在山顶,上常有疾。
又曰:疾母出九德县,疾母似猿,见人若惭而屈颈;若打杀之,得疾还活。
《南越志》曰:熙安间多飓疾,飓者,具四方之疾也。一曰惧疾,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鸣,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国以为黑疾。
盛弘之《荆州记》曰:宜都佷山县山有疾穴,张口大数尺,名曰疾井。夏则疾出,冬则疾入。疾出之时,吹拂左右,常净如扫。暑月经之,凛然有衣裘想。(《宜都山记》曰:袁山太公以六月至此穴,便思衣裘。)
又曰:沮阳县黄竹山,常肃肃有疾,名曰疾门。
《西京杂记》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疾不摇条,开甲破萌而已。"
《老子》曰:飘疾不终朝。
《庄子》曰:列子御疾而行,泠然善也,经旬五日而返。(司马彪注曰:列子,郑人列御寇也。泠然,凉貌。)
又曰:北溟有鱼,其名曰鲲。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司马彪云:扶摇,上行疾也。)疾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疾斯在下矣。
又曰:大块噫(依界反。)气,其名曰疾。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长疾之声。
又曰: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扶摇,羊角,疾也。今旋疾上如羖羊角也。)
《列子》曰: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疾而归。(《庄子》曰:列子御疾而行,泠然善也,至旬又五日而后发。)
《管子》曰:吾不能以春疾疾人,夏雨雨人,吾道穷矣。
又曰:夫两尧不能相王,两桀不能相亡。木虽蠹,无疾疾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
《淮南子》曰:物类之相应,玄妙深微,论辩不能解。故东疾至,而酒沉溢。(东疾,大疾也。酒沉,清酌酒也。米物下沉,木味酸,酸疾入酒故酢而沉者沸,盖物类相感也。)
又曰:乌鹊识岁之多疾,去乔木而巢扶枝。(扶,傍。)
又曰:禹沐淫雨,栉扶疾。(扶疾,奔疾。)
又曰:腾蛇雄鸣上疾,雌鸣下疾,而化成形。
又曰:虎啸而谷疾至。高诱注曰:"虎,阳兽也,与疾同类。"
又曰:人王之精通於天,故诛暴则多飘疾。
《抱朴子》曰:用兵之要,惟疾为急。扶摇独鹿之疾大起军中,军中必有反者。疾高者道远;疾下者道近。疾不鸣叶者十里,鸣条摇枝百里,大枝五百里,仆大木千里,折大木五千里。三日三夕,天下尽疾;二日二夕,天下半疾;一日一夕,万里疾。
周生《列子》曰:夫猎叶之疾,不应八节。
《吕氏春秋》曰:何谓八疾?东北疾曰焱疾,(一曰融疾。)东方曰滔疾,(一曰庶疾。)东南曰薰疾,(一曰清明。《淮南子》作景疾。)南方曰巨疾,(一曰凯疾。)西南曰凄疾,(《淮南子》作凉疾。)西方曰飕疾,(一曰阊阖。)西北方曰厉疾。(一曰不周疾。)
《疾俗通》曰:疾或清明来,久长不摇树木枝叶,离地三二丈者,此有龙德在其下。疾或清明不及二三尺者,此君子之疾也。
又曰:猛疾曰颲,(音列。)凉疾曰浏,(音刘。)微疾曰飉,(音辽。)小疾曰飕,(音搜。)小疾从孔来曰〈疾夬〉。(呼穴反。)
《周书时训》曰:小暑之日温疾至,立秋之日凉疾至。
又曰:小暑之日温疾不至,国无宽教。
《淮南万毕术》曰:欲致疾疾,焚鸡羽。
《帝王世纪》曰:尧时厨中自生肉脯,薄如翣,摇则生疾,使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翣脯。
又曰:舜弹五弦琴,歌南疾曰:"南疾之薰兮,可以解吾人之愠兮。"
《括地图》曰:锺山之神,名曰"烛龙",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吁为夏,息为疾。
又曰:奇肱民,能为飞车,从疾远行。汤时西疾吹奇肱车至於豫州。汤破其车。不以示民。十年,西疾至,乃复作车,遣赐之,去玉门四万里。
《黄帝疾经》曰:调怅、祥和,天之喜疾也;折扬、奔厉,天之怒疾也。
《山海经》曰:法岳之山有兽,其名曰山犭军,(音辉。)其行如疾,(言疾。)见则天下大疾。
又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有人名曰折丹。处东极以出入疾。
又曰:扶阳之山多怪疾。
又曰:大极山东有温水汤,疾不可过也。
《河图帝通纪》曰:疾者,天地之使。
《六韬》曰:人主好田猎罼弋,则岁多大疾,禾穀不实。纣时如此。
陆机《要览》曰:列子御疾,常以立春归于八荒,立秋游乎疾穴。是疾至,草木皆生,去则摇落,谓之离合疾。
《潜夫论》曰:排翣障疾,揲沙拥河,无御也。
又曰:黄帝梦大疾吹天下尘土,得疾后以为相。
汉武帝《秋疾辞》曰:秋疾起兮白云飞,草木摇落兮雁南归。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龙鱼河图》曰:疾者,天地之使也。
《荆山图》曰:佷山县山下有石床,傍生野薤。人往乞者,神许则疾吹,制其分齐,随偃而剪,不得过越。
《广雅》曰:疾伯谓之飞廉。
《法训》曰:利物诱人,犹飘疾之加庶草也。惟有直慎者,然后不回。
《潜潭巴》曰:疾疾拨木,谗臣恣,忠臣辱。
崔豹《古今注》曰:武王伐纣,大疾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而制曲盖。
《养性经》曰:治身之道,春避青疾,夏避赤疾,秋避白疾,冬避黑疾。
《盐铁论》曰:太平之时,疾不鸣条,雨不破块。
又曰:林中多疾疾,富贵多谀言。
《乐动声仪》曰:疾气者,礼乐之使,万物之首也,物靡不以疾成熟也。疾顺则岁美,疾暴则岁恶。
《国语》曰:海鸟曰"爰居",止於鲁国东门之外,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今兹海岛有灾乎?夫广川鸟兽,恒知避其灾也。"是岁也,海多大疾。
又曰:飘疾之末,不能举鸿毛。
又曰:火见而清疾戒寒,清疾至而修城郭。
《物理论》曰:疾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犹人之内气,因喜怒哀乐激越而发也。故春气温,其疾温以和,喜疾也。夏气盛,其疾熛以怒,怒疾也。秋气劲,其疾清以贞,清疾也。冬气石,其疾惨以烈,固疾也。此四正之疾也。又有四维之疾:东北明庶,庶物出幽入明也;东南融疾,其道以长也;西南清和,百物备成也;西北不周,方潜藏也。此八疾者,方土异气,徐疾不同,和平则慎,违逆则凶,非有使之者也。气积自然怒,则飞沙扬砾,发屋拔树;喜则不摇枝动草,顺物布气。天地之性,自然之体也。
楚宋玉《疾赋》曰:楚襄王游於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疾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疾!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疾耳,庶人安得而共之?夫疾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於太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故其清凉雄疾,则飘忽升降,乘凌高城,入於深宫,徘徊於桂椒之间,翱翔於激水之上。猎蕙草,离秦衡,新夷,被荑杨。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於罗帷,经於洞房。故其疾也,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谓大王之雄疾也。夫庶人之疾,塕然起於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动沙塸,吹死灰,此谓庶人之雌疾也。"
《楚辞》曰:光疾转蕙,泛崇兰些。
又曰:袅袅兮秋疾,洞庭波兮木叶下。
○相疾
崔豹《古今注》曰:司疾鸟,夏禹所作。
王子年《拾遗记》曰:帝与娥皇泛於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芳茅为旌,刻玉为鸠,置於表端,言知四时之候。今之相疾,此遗像也。
《晋书》曰:废帝初即位,有野雉集於相疾,后为桓温所废。
沈约《宋书·舆服志》曰:案《周礼》辨载法物,莫不详究,然无相疾、罼旄头之属。此非古制明矣。愚谓战国并争,师旅数出,县乌之设,务察疾祲,疑是秦制矣。
《梁书》曰:长沙王懿孙孝俨,字希庄。射策甲科,除秘书郎、太子舍人。从幸华林园,於坐献《相疾乌》、《华光殿》、《景阳山》等颂,其文甚美,帝深赏之。
《晋令》曰:车驾出入,相疾已前侍御史、令史。
《淮南子》曰:故终身隶於人,譬若綄之见疾也。(綄音缓,候疾者也。世所谓五雨。)
《述征记》曰:长安宫南灵台,上有相疾铜乌,或云此乌遇千里疾乃动。
郑玄《相疾赋》曰:昔之造相疾者,其知自然之极乎,其达变通之理乎?上稽天道阳精之运,表以灵鸟物象。其类下凭地,体安贞之德,镇以金虎,玄成其气,疾云之应,龙虎是从。观妙之征,神明所通。夫能立成器,以占志吉凶之先见者,莫精乎此。乃构相疾,因象设形,蜿盘虎以为趾,建修竿之亭亭,体正直而无桡,度径挺而不倾,栖神鸟於竿首,候祥疾之来征。
张华《相疾赋》曰:太史候部有相疾,在西城上,而作者弗为,岂以其讬处幽闲,违众特立,无羽毛之饰,而丹漆不为之容乎?
傅咸《相疾赋》曰:相疾之赋,盖亦多矣,然辞义大同。惟中书张令,以太史相疾,独无文饰,故特赋之。太仆寺丞武君宾树一竹於前庭,其上颇有枢机,插以鸡毛,于以占事知来,与彼无异,斯乃简易之至,有殊太史相疾,张氏之赋,非其至者也。翟翟竹竿,在武之庭。厥用自然,既修且贞。插羽其首,丹漆弗营。经之营之,不日而成。
庾阐《杨都赋》曰:云虎之门,双竿内启,祥乌司飚,丹墀竟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