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祯出身官宦家庭,祖父—象晋,为明朝布政使。明崇祯七年闰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士祯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孙”。原名—士禛。逝世后十年,雍正继康熙帝位,“禛”字犯御讳,改称士正;乾隆间,又以“正”字与原名音不相合,诏改士祯,通行数百年。
崇祯八年(1635年),祖父象晋迁任浙江布政使,士禛一家随任至杭州。
崇祯十年(1637年),祖父象晋因不屈于权奸报复,致仕归里。—士祯一家尽回故乡新城。
崇祯十一年(1638年),祖父象晋自号“明农隐士”,阖门谢客,亲教诸孙读书。闲暇著书,精岐黄,为民治病。
崇祯十三年(1640年),—士祯始入小学,在新城家塾从祖父象晋读。与伯兄士禄、仲兄士禧、叔兄士祜同学。习五七言韵语。
崇祯十四年(1641年),—士祯在家塾从祖父象晋学。伯兄士禄授—、孟、韦、柳诸家诗,使手抄之。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清兵陷新城。全家避兵邹平长白山鲁泉。
崇祯十六年(1643年),—士祯全家避兵于邹平,依外祖孙氏家,居长白山之鲁泉。
崇祯十七年(1644年),—士祯全家在邹平。从祖父象晋读书。一日祖父与从弟象咸饮酒。祖父命对句,云:“醉爱羲之迹。”渔洋应声答道:“狂吟白也诗。”二公大喜,赏以名人书画。
清顺治二年(1645年),—士祯父与敕被荐入仕,以父象晋年老为由力辞。
顺治三年(1647年),—士祯与诸兄和《月泉吟社诗》。
顺治五年(1648年),—士祯出应童子试,未中。伯兄士禄举乡试。至是有《落笺堂初稿》一卷。
顺治六年 (1649年),在家塾读书。
顺治七年(1650年),再应童子试,郡、邑、提学三试皆第一。读书于水月禅寺,寺在大明湖东北。八月成婚,夫人张氏,邹平人,祖张廷登,明万历进士。父万钟,拔贡。后,南渡官镇江推官。兄实居,字宾公。
顺治八年(1651年),应乡试,举第六名。是冬,与伯兄士禄同上公车赴京会试。一路唱和,题诗驿壁。
顺治九年(1652年),在京应会试,落第。伯兄士禄成进士,因主考胡统虞之故,被停一科。
顺治十一年(1654年),叔兄士祜拔贡入国学。
顺治十二年(1655年),伯兄士禄以殿试与士禛同上公车,叔兄士祜亦以太学生廷试入都。与海内闻人论交,时号“新城三—”。士禛中会试五十六名,未殿试而归,致力于诗。
顺治十三年(1656年),四月,省伯兄于莱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游历下,集诸名士于大明湖。举秋柳诗杜。初展神韵诗风。赋《秋柳》诗四章,以述对明室悼亡之情。有《春不雨》《蚕租行》等诗反映民间疾苦。此诗传开,大江南北一时和作者甚多,时称“秋柳诗社”。
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赴京。殿试中二甲三十六名。观政兵部,备任。秋九月归里。
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京与汪琬、程可则、刘体仁、梁曰缉、叶方蔼、彭孙、龚鼎孳等人唱和,十月,得授扬州府推官。十二月,赴任便道归里,伯兄士禄、叔兄士祜送至天宁寺。自此,兄弟聚少离多。
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赴扬州任,父与敕同行。母孙夫人送至渑水边,告诫士禛云:“汝少年为法吏,吾惧之。然扬,故尔祖旧游地也。其务尽职守,以嗣前烈。”三月,到任。八月,充江南同考官,赴江宁。九月,病归扬州。
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扬州。审理“海寇案”“奏销案”等,多所平反,严惩诬告。罢除迎春琼花观会,严惩从中谋利奸官,扬州百姓称颂其东坡再世。
康熙元年(1662年)正月,母孙夫人就养至扬州。伯兄自里中报命京师,三月迁吏部考功司主事。士禛因谳事被降级,母孙夫人慰藉说:“人命至重,汝但存心公恕,升沉非所计也。”士禛遵嘱,多所平反。
康熙二年(1663年)春,有事高邮,监理修复文游台事。题《文游台记》。伯兄西樵典河南乡试。叔兄东亭举于乡。冬,伯兄便道扬州,宿一夕。士禛奉命赴江宁充江南武科同考官,舟送伯兄至仪真而别。按部至如皋与明老诗人邵潜交,县令深受感动,免其徭役。
康熙三年(1664年)春,士禛与林古度、杜濬、张纲孙、孙豹人诸名士修禊红桥。伯兄因河南乡试案下吏部狱。五月,有事江宁,为伯兄燃灯于长干寺。十月,得内迁礼部命。冬,西樵狱解,至扬州,兄弟相聚月余。
康熙四年(1665年)春,至如皋与冒襄、邵潜、陈维崧、许嗣隆诸名士,举修禊水绘园诗社,杜濬有“酒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句,评价其委婉与豪放兼之的神韵诗风。七月,登舟赴京任。诸名士依依不舍,送别禅智寺。临行惟图书数十箧。自云:“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八月,过临淄会周亮工于临淄别墅,携叔兄东亭北上。九月到礼部任。十月,因户部郎中某以恶言告吏部,士禛被罢官。
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与伯兄自京师归济南,士禛暂返新城。三月,伯兄复游扬州。士禛第三妹卒。三妹适淄川庠生毕盛肩。士禛过青州留周亮工真意亭。九月复职返京师。
康熙六年(1667年),在礼部。与汪琬、刘体仁、程翼苍、陈廷敬、李天馥等为文社。宋荦自黄州入京始与定交。
康熙七年(1668年),在京迁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时仪制司郎中曹首望。正月初五日,于慈仁寺访宋荦。秋,叔兄士祜南游,泛大江至姑苏,多所题咏。
康熙八年(1669年)三月,至淮安榷清江浦关,专司船厂。淮安张力臣等以师礼来谒拜。惠周惕从学。吴雯访于清江浦。
康熙九年(1670年)正月,伯兄视士禛于清江浦。二月,叔兄士祜举礼部成进士。三月,伯兄北归。冬,还京师。伯兄补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与宋琬、施闰章等时有唱和。
康熙十年(1671年),在京师,迁户部福建司郎中。与伯兄、程可则、施闰章、沈荃、宋琬、曹尔堪唱和。
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户部。六月,奉命典四川乡试。归下三峡,闻讣,奔丧。十一月,至新城。
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新城居母丧。七月二十日,伯兄—士禄卒。冬,养疴邹平长白山柳庵。又至生生庵、唐李庵、醴泉寺。
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里居母丧。伯兄次子启浣死。夏秋间与邑高士徐夜、张霖多有交往,有诗。
康熙十四年(1675年),服阙,七月以父命赴京。居天宁寺。八月,待依次补缺归里。冬,访徐夜庐舍送酒。
康熙十五年(1676年)正月,赴京师。五月,补户部四川司郎中。九月,张宜人卒于家。康熙帝欲选诗文兼优者充实南书房。一日与杜臻考察—士祯,知其诗名文才。
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户部。六月,康熙帝又与张英考察士禛诗文。七月初一日,又与李蔚、冯溥考察士禛诗文素质。又命士禛与江南才子陈玉璂御前对诗,帝欣然内定。
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月二十二日,与翰林院学士陈廷敬同召对懋勤殿。二十三日,特旨授翰林院侍读。夏,与陈廷敬、叶方蔼入直南书房。十月,奉旨偕侍讲韩菼典顺天乡试。帝命书自作诗交养心殿装裱,颁赐大臣及外国使者。
康熙十八年(1679年),入直南书房。誉为一代诗坛领袖。在翰林充《明史》纂修官。
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翰林。十二月,迁国子监祭酒。
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国子监。主秋试。九月,叔兄士祜待职卒于京,享年49岁。进封父与敕为朝议大夫国子监祭酒。母孙宜人、妻张宜人赠恭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正月上元,赐宴乾清宫,帝首倡《升平嘉宴》诗,效《柏梁体》,廷臣续和,命詹事沈荃书之。御制序文,颁诸臣。五月七日,得帝赐御书“。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国子监。疏清修补国学所藏《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刻板,多次上疏请定圣庙祀典等事宜,准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在国子监,咨覆台湾、琉球等地学生入太学事。九月二十日,三女阿宫生。十月,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十一月,奉命祭告南海。十九日,启程。除夕,至宿松。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月十日,抵广州,入南海神庙祭告毕。四月一日,归自广州,七月,过里。九月至京复命。闻父讣,奔丧。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父丧在里,居庐。住西城。—苹、吴雯、钟圣舆、赵丰原等门人至西城别墅抚慰。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里居庐,秋移南城旧第,居宸翰堂。是春,访淄川唐梦赉。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赴京悼太皇太后。访朱彝尊于古藤书屋。三月,自京返里。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康熙帝南巡,士禛自里赴德州迎驾。三月,葬父并母孙宜人。冬十一月,赴京。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月,再补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三月十日,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三朝国史副总裁。六月,长女阿端死。七月秋审平反数案。九月, 迁兵部督捕右侍郎,孔尚任与其定交。
康熙三十年(1691年)春,二月六日,奉命主考会试。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因受侍卫马三捷潜逃案牵连降一级,为兵部督捕右侍郎。八月初五日,调户部右侍郎。整饬铸钱法规,革除送样钱陋弊。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户部。四月,侧室陈儒人卒。五月,祖、父赐封为通政大夫、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祖母、母、妻皆受封淑人。七月,三女阿宫卒。秋审,平反三案。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户部。二月,署兵部事。六月,充纂修《类涵》总裁官;下旬,转户部左侍郎。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在户部。时捐纳方开,人皆相缘为奸利,士禛清廉自守,严格规章。在部七年,“不啻空山雨雪,烧品字柴、说无生话时也”,声誉满朝。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奉命祭告西岳。正月二十七日,发京师。三月二十七日,祭毕,二十八日返。七月,归过里。九月,复命京师。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户部。二月,仲兄士禧(1627-1697)卒于里第。七月,承恩赠祖、父皆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加一级,祖母、母、妻皆夫人。仲子启汸任唐山县令,士禛训以洁己爱民。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十三日,迁都察院,左都御史。冬十一月二十四日,奉命直南书房编《类御集》。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春,在都察院。五月,康熙帝返宫,迎驾通州。奉命直南书房。六月,侧室张儒人卒。九月,次女婉卒。十一月五日,迁刑部尚书。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刑部。五月,平反徐起龙案。六月二十八日,赐御书“带经堂”匾额。七月,与诸公内直,赐御书唐诗湘竹金扇。十月,充武会试读卷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刑部。三月,归里迁祖墓、父墓。十月,返京。蒲松龄以五古诗送别。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刑部。四月六日,赐御书“信古斋”匾额,暗示“信古”不妄今之意。九月,拜送车驾南巡。冬,奉命阅御试顺天举人卷。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刑部。三月,启奏刑部释囚犯800余人。七月,启奏赈济山东灾民。八月,奉旨截留漕米,赈山东饥民。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恩赠祖、父皆资政大夫,官至刑部尚书。九月,因受—五案失察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在新城故居。四月,有事安德,憩门人朱缃桐阴书屋。初六日,与门人朱缃、钟辕、从弟士骊、孙允酂同游漪园。初七日,门人朱缃、钟辕复邀泛舟大明湖,有记。五月,以送驾至德州,下榻故国相谢升家。十月,仲子启汸唐山知县任满归,待职于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故里。正月,第四妹嫁益都(今博山)太学生赵作肃。四月,往邹平长白山中兹山别业,息居夫于草堂。山有古夫于亭,草堂名取义于此。与张实居、张笃庆等讲诗授徒。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在新城故里。岁大旱,巡抚有命赈济士绅,具册领赈。士禛以不合近年朝廷发赈原旨,而独不具册,实家无储米,巡抚以士禛得大臣风度。六月后患痒症。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新城故里。冬,门人李先复归浙,过访。时,士禛目已昏眵,唯视大字本。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新城故里。冬,侍读黄叔琳视学山东,过访于士禛里第,言及有旨,取故灵璧知县马骕所著《绎史》,刻版入内库。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在新城故里。卧病。旧有疝气,二十余年,时发为累。七月,忽由痒症变为疡症。呻吟床褥、苦不堪言。十二月,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因病甚剧,具疏遣子启汸入京谢恩。
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士禛卒于里第,享年78岁。十一月七日,葬于系河北岸祖茔之次。太仓相国—掞作神道禅文,商丘宋荦作墓志。
清初诗人—士祯是继司空图、严羽之后倡导神韵理论的又一大家 是“神韵说”的“集大成”者。他也因标举“神韵”而名声大噪。遗憾的是,—渔洋平生只“拈出神韵”二字,并未对此作正面系统阐述。后世注家各执己见,纷纷诠释,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
有认为“神韵”即 “格调”亦即 “肌理”,它是“彻上彻下无所不该”的,这是翁方纲“泛神韵论”的解释。有认为 即,郭绍虞先生力主此说,他指出 :“神韵”“韵” “实则渔洋所谓神韵,单言之也只一‘韵’字而已。”敏泽先生以为神韵 “有时是指创作上和形似,形式等等相对应的内在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东西”,“有时它又是指创作中那种在内容上以写景为特点,在风格上比较清新,富有诗情画意的气氛和境界。”蔡钟翔先生认为 :神韵是“古淡清远的意境”。吴调公先生在其著作《神韵论》“。叶嘉莹先生也说 :总论中则说 :神韵的主要内涵是指诗味的清逸淡远”“总清远二妙,则为神韵。”钱钟书先生在谈到渔洋诗论时亦评述道“神韵乃诗中最高境 :界”,”“说,说等等。以上诸“优游痛快,各有神韵。此外还有味外味”“神韵分离,以韵为主”说自有其合理乃至深刻的方面,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谈到“神韵”的某种内涵。然而就渔洋诗论和诗歌创作的实际倾向来看,似感不甚妥切。笔者认为,—渔洋标举的 “之 神韵”“神韵说”“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诗歌艺术风格上,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两种风格并举而又侧重于古淡闲远一格 (简称“并举说”),二是指在某一首诗歌中追求“与的高度统一,重在诗的内在品质,韵”则偏重诗的外在风貌神”“韵”“神”“(简称“统一说”)。
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学文法的研究日趋深入缜密,而与此同时—士祯—渔洋的“神韵说”却又别开生面,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文法研究所执着的具体的文本形式,对古典作品艺术价值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加玄奥的层面。
然而,究竟应当怎样理解—渔洋的神韵说在古典文学形式观念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却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渔洋自己在说明他的神韵说理论时说,他最喜欢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个字;有时又标举出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八个字来说明神韵的含义。从他的神韵说观念和这些解释中很容易得出这样的观点:神韵是指作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某种情思内涵而不是形式方面的特点。翁方纲为了澄清神韵说的玄虚之论,在专析神韵说的《神韵论》文中把神韵解释为“下笔如有神”的“神”,“熟精文选理”的“理”,乃至格调、肌理等,而最终归之为“君形者”,似认为神韵属于内蕴方面的东西。现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谈及神韵时说,神韵“非诗品中之一品,而为各品之恰到好处,至善尽美”,也就是入神之意。用“君形者”、“神”或神气、入神来解释神韵,都意味着是从作品内蕴的角度来理解神韵的。这样理解当然不错,因为“神韵”之“神”肯定与内在的精神意蕴相关。但这样解释的结果,“神韵”的“韵”字似乎还没有落到实处。当代学者吴调公先生则对神韵说中的“神韵”一词作了更细致的分析:
神与韵,原来是浑然一体。但细细分析起来,却有一个由“神”生“韵”的过程。哪怕这变化很倏忽、很隐约,但却分明包含着歌德所强调的一种“灌注”过程。既有诗人主观“精神”的倾注,也有因灌注的需要从而有待于涵茹式地渟蓄或喷薄式地张扬,形成一种洋溢着“生气”的载体。
总的说来,神韵论者比古代各种诗论家都更为注意“韵”,注意带着内在节奏感的心灵的流动。
吴调公先生不仅指出了神韵说所包含的“神”和“韵”,即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节奏两个方面,而且强调了神韵说的重心是在“韵”的方面,即“带着内在节奏感的心灵的流动”。
如果把严羽看作神韵说的先驱之一,那么应当说他所说的“别材”、“别趣”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兴趣”还只是指示了一种模糊惝恍的意蕴,还没有将神韵的问题真正锲入到文本分析的实处,因而还没有构成关于艺术形式问题的观念。—渔洋则不同,他的神韵说已成为可认知甚至可效法的东西,也就是说已经形式化了。翁方纲批评人们把神韵误当作—渔洋的发明:“诗以神韵为心得之秘,此义非自渔洋始言之也,是乃自古诗家之要眇处,古人不言而渔洋始明著之也。” 为什么人们会把古已有之的东西当成是—渔洋的发明呢?除了因为—渔洋特标举出神韵说的名目以立门户外,更重要的是—渔洋谈论的神韵虽标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实际上却有路径可寻。
提起清人—士祯,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三柳”——“《秋柳》诗”、“秋柳诗社”、“秋柳园”。
—士祯是清初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尤喜赋诗。他少年时在济南居住,向以济南人自称,一生写有许多咏济南山水风光的诗作。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一个秋日的下午,济南大明湖上,—士祯正和几个文友观览游玩。此时,天气渐凉,大明湖岸边的垂柳,已是翠褪黄显,乍染秋色了。—士祯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触动,遂赋出了著名的《秋柳》诗四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水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希,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书,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正相连,眺尽平芜欲化烟。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柏相映夕阳边。”
这四首《秋柳》诗,意韵含蓄,境界优美,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叫人叹绝的,是全诗句句写柳,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提炼功底。
—士祯写《秋柳》四首时,才24岁,在这之前,他已经高中进士,并以众多诗作声名在外,然而真正使他举国“文”名的,却是这《秋柳》四首。此诗传开,影响巨大,大江南北一时应和者甚众,连顾炎武也由京抵济,作《赋得秋柳》唱和。由于各地众名家对《秋柳》诗的唱和,因此产生了享誉当时文坛的文社——“秋柳诗社”。“秋柳诗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有彩色的印记。
《秋柳》诗四首,究竟是在大明湖什么地方作成的呢?—士祯在其《菜根堂诗集序》中云:“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杨柳千余株,披拂水际,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首。”这里清楚地说明,《秋柳》诗是在大明湖水面亭所作。据考证,所谓“水面亭”,全名应该是“天心水面亭”,位在当今大明湖南岸稼轩祠附近,早已毁佚。
由于《秋柳》诗是—士祯的成名代表作,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诗人,就把大明湖东北岸汇泉堂附近的一处馆舍院落命名为“秋柳园”。(亦有人说秋柳园就是—士祯少年时在济南的故居。)旧时的秋柳园土墙木栋,柳丝袅袅,是个幽静清宁的地方。如今,秋柳园早已湮没,但其遗址风光依旧,从这里看去,水光粼粼,荷红芙绿,岸柳披拂,明湖风光尽收眼底。作为济南重要的人文景观,秋柳园在济南的人文史上有着显著的位置。
忠勤祠又名—家祠堂,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新立村冈二姓街北,是为明代—重光而建。
该祠初建于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建成,当时规模宏大,但现存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3米,占地3784平方米。院内有正堂5楹,中间3间出厦。长22米,高14米,进深9.65米,全为砖木结构,瓴瓦蛇脊,木椽单檐。堂内有合抱圆木柱8根,顶部栋梁上饰有彩绘,内壁墙上镶嵌石碣85块,保存完好。碑文集历代书法名家锺繇、—羲之、—献之、欧阳洵、柳公权、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隶、篆诸体俱备。堂内还有—重光及其属下—、张二指挥的碑刻彩绘像。后堂3间,称为“司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书—象乾的祠堂,现拓为—士祯纪念馆!
红桥修禊,为清康熙年间—渔洋开了先河。—渔洋原名—士禛,别号渔洋山人,原籍山东诸诚,自幼聪明好学,精金石篆刻,22岁考中进士。顺治十七年(1660年),26岁的—渔洋被任命为扬州府推官,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渔洋来扬州之前,其实对扬州并不陌生。他的祖父—象晋曾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在扬州任职兵备副使,可见—家与扬州之缘分不浅。
在扬州任职五年,—渔洋写下了很多诗词和游记。康熙元年(1662年),与张养重、邱象随、陈允衡、陈维崧等修禊红桥,—渔洋作《浣溪沙》,编有《红桥唱和集》。康熙三年(1664年)春,又与诸名士修禊红桥,赋《冶春绝句》,其中“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一首,唱和者甚众,一时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的繁荣盛况。诗人的红桥修禊,使得冶春社和红桥成为文化胜地。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贻上司理扬州,日与诸名士游宴,于是过广陵者多问红桥矣。”冶春和红桥,因—渔洋的诗文蜚声文坛,扬州,也因—渔洋的红桥修禊而成为清初士大夫的向往之地。
正是这些诗词作品的广泛流传,使—渔洋在诗坛和官场名声鹊起,成为清朝文坛的一代宗师。他的诗文风格清新平淡,摒弃了凄清愁怨的格调,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扬州这块沃土,滋养了—渔洋,而—渔洋又为扬州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诗风流韵,三百余载,当年—渔洋所题《冶春绝句》二十首,不只独步当时,至今仍被人所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