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中八仙
贺知章和李白都是有名的“酒仙”。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就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的,就像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烂醉如泥,冷水一喷也就醒过来了,他喝醉了落到井里也醒不过来,所以够得上头号“酒仙”。
宝珠市饼
据唐皇甫氏《原化记》载:贺知章在西京宣平坊有住宅。他家对门有一个小板门,有一个老人经常骑着驴在那儿出入。过了五六年,那老人的脸色衣服跟原来一样,没有变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属。询问巷中的邻里,都说是西市卖穿钱绳索的王老。经观察,看出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贺知章经常在空闲日子到王老那里去,老人迎接很恭敬谨慎。他只有一个使唤童子。贺知章问他的职业,老人很随便地回答。由于和他往来增多,言谈也逐渐多起来,说了他善于修道炼丹之术。贺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愿意拜老人为师。
后来贺知章和夫人拿一颗明珠,说是在家乡得到的,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献给老人,请求老人讲授道法。老人接过之后就把明珠交给童子让他去买饼,童子用明珠换来三十多个烧饼,请贺知章吃。贺知章心想,宝珠是特意送给老人的,可老人却如此轻用,心里很不愉快。老人已经察觉,说:“道术可以心得,哪里是在于力争呢?悭惜之心不停止,道术没有理由成功。应当到深山穷谷中,勤奋地、专心致志地探索寻取它,不是市朝所能传授的。”贺知章听了颇有心得,领悟了老人的意思,拜别了老人。过了几天,老人不见了。贺知章于是请求辞官,入道还乡。
为子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贺知章告老致仕。唐玄宗对他诸事待遇异于众人,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赐名,实老臣归乡之荣也。”玄宗说:“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知章拜谢受命。时间长了,贺知章不觉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吴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为我儿取名‘孚’,岂不是称我儿爪子吗?”
金龟换酒
唐天宝元年(742年),诗人李白来到京城长安。他在长安没有一个朋友,就孤身一人住在小客店里。一天,他到一座著名的道观紫客去浏览,碰见了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很早就读过李白的诗,极为景慕,这次偶然相逢,就亲切地攀谈起来。他向李白要新作的诗看,当他读完《蜀道难》时,惊讶地对李白说:“看来,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诗仙呀。”黄昏时分,贺知章邀请李白去饮酒,在酒店刚坐下,才想起身边没有带钱。他想了想,便把腰间的金饰龟袋解下来,作为酒钱。李白阻拦说:“使不得,这是皇家按品级给你的饰品,怎好拿来换酒呢?”两人都能喝酒,直到大家微醉时才告别。后来,贺知章向皇帝推荐李白,皇帝也已久闻李白大名,于是就任命李白为翰林待诏。
后来贺知章去世,李白独自对酒,怅然有怀,想起当年金龟换酒,便写下《对酒忆贺监二首》。
玄宗送行
贺知章在八十六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已经完全不省人事了。但后来死里逃生,又回过来了,并且上表奏明皇上,请求恩准他回乡当道士。
唐明皇准许了他的请求,并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赠出来作为道观,还特地赐名“千秋”。又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之饯行。这还不算,唐明皇又亲自写诗为他送行。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唐明皇在诗中写道:“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大概是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箓,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其间,写下《回乡偶卷》2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世人皆知贺知章的文采,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贺知章的书法。我们书法爱好者能够看到的贺知章的书法代表作品就是其代表作草书“孝经”了。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臮《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经》、石刻《龙瑞宫记》等。
《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彩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秘监祠
贺知章秘监祠(贺秘监祠),俗称湖亭庙。
相传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郡守莫将在贺知章读书的故地(绍兴)重建“逸老堂”,以祀贺知章和李白。乾道五年(公元ll69年),太守张津重修。宝庆三年(公元l227年),太守胡矩重新进行维修。元至元年间(公元1335-l340年),逸老堂和涵虚馆合并,改设水马站,分为南北二馆,贺秘监祠被废址。至正十九年(公元l395年),浙江分省命理问邱修馆舍,得知章像于芜秽中,于是就在驿站东西的偏房作祠堂祀之。明洪武初年,南北二馆合并为一驿站,将祠堂迁至今天的位置上。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l782年?)建后殿。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的,坐北朝南。该建筑共有三进,均为五开间。正殿门额题有“唐秘书监贺公祠”,祠内原有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其中有王安石、司马光等十五人诗二十首;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重建逸老堂记》,吴潜撰文,张即之书,元至正二十年(公元l360年)《贺秘监祠堂记》刘仁本撰文,史铨书,周伯琦篆,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l543年)《叙唐秘监贺公知章碑》,沈恺撰文方仕集唐李邕书等碑刻。有的已迁至天一阁东园。
墓碑
贺知章墓位于江苏省丰县欢口镇贺堌集村西北隅。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卒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人,官至秘书监。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起事,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其部分后裔千里避乱,流徙至苏北,在今丰沛边境的贺庄、贺堌集一带落户定居。当年这一带为浅滩湖泊,贺之后裔傍岸而居。
后经数十年努力,发展成为方圆百里的水旱码头,为该村发展提供了地利。这支贺氏后裔为固本知源,便在村庄西北隅虚构贺知章墓,以示纪念。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该村被定为贺堌集,直至今日未改。村定名后,先后建起贺堌寺、玄帝庙、观音庙、火神庙、关帝庙、佛祖庙等寺观庙宇。贺知章墓及墓碑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