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们在广州品茗畅谈的情景,至今使人不能忘怀,在重庆您向我索诗时正是秋天草木枯黄的时节。
历经三十一年的风雨战斗,又回到这旧都,在这落花缤纷的暮春时节有幸读到了您华美的诗篇。
你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牢骚太多了,要提防有碍身心健康,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宽眼界去衡量。
不要说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水太浅,在这里观赏游鱼要远胜于富春江边钓鱼。
注释
饮茶粤海:指柳亚子和毛泽东于1925年至1926年间在广州的交往。粤海:广州。
索句渝州:指四五年在重庆柳亚子索讨诗作,毛泽东书《沁园春·雪》以赠。
渝州:重庆。
叶正黄:秋天。
牢骚:1949年3月28日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也就是诗中的“华章”,称要回家乡汾湖隐居。见附诗。
长:通“常”。
放眼:放宽眼界。
昆明池:指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昆明湖取名于汉武帝在长安凿的昆明池。
富春江:东汉初年,严光不愿出来做官,隐居在浙江富春江边钓鱼。
参考资料:
季世昌主编,毛泽东诗词书法诗意画鉴赏,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01,第300页
季世昌,徐四海,王海清主编,毛泽东诗词学生读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02,第125页
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表达了对柳亚子等倾向革命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
首联两句回忆同柳亚子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相见,表明彼此并非初交。
颔联点到正题,对柳亚子说明读到他的诗了,也仍然是忆旧。只是首联是回忆两人的交往,颔联是回忆自己的行踪。联系起来看说明在革命战火斗争的烽火中,朋友聚散之不定,相逢之不易。但在31后重到北京的时候,朋友又相见了,而且得到了对方的诗篇。柳亚子原诗里“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是对他早年参加革命活动的回忆,写这些表明他对革命有功,而认为党和国家遗忘了他的贡献。毛泽东在诗中同他做一番叙旧,就暗示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他过去同情革命、赞助革命的经历。
颈联作为全诗的核心,诗人对柳亚子的思想情绪进行了正面的批评与规劝。他鼓励柳亚子放宽眼界,从更高的视角审视未来与全局,保持豁达与健康的心态。这是对友人真挚的关怀与期望。
尾联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柳亚子的挽留之情,劝他留在北京,不要因一时的失意而选择隐居。诗人为柳亚子安排了颐和园这一优雅的居所,紧邻昆明湖,寓意着党对他的关怀与优待。
这首诗不仅是两位老朋友之间的私人唱和之作,更是毛泽东对柳亚子真挚情感的流露。在柳亚子牢骚满腹、身体欠佳之际,毛泽东以诗为媒,叙旧谈心,进行了诚恳的开导与规劝。整首诗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虽然内容看似简单,但读来却让人回味无穷,充满了启悟与感化的力量。
诗人有意淡化了二人间交往的政治色彩,而更多地强调了文化层面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这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易孟醇著,毛泽东诗词笺析,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07,第127页
1949年3月28日夜晚,国民党左派人士柳亚子做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一首》,称感于国民党的混乱现状,要回家乡汾湖隐居。同年4月,毛泽东同志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词回赠。
参考资料:
张友平,张静思著,毛泽东诗词全新对照译文,红旗出版社,2013.12,第207页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表达了对柳亚子等倾向革命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全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而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
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
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
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