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顺着毛轻轻地拍打翠绿色的小鸾鸟,温暖的滋润着缸中的比目鱼,细碎的奔忙垒成了阳台路。望着早晨的云,思念晚暮的雨,巫山楚女偷取了一些闲工夫。贪杯醉酒的人归来时,歌声已停歇明月正初升,今夜又会何如?
注释
比目鱼:旧谓此鱼只有一目,必须两两相并才可游却。
碎奔忙儿垒就:喻不牢固。
楚巫娥:即巫山神女。这里指楚仪。
殢(tì)酒:醉酒。
乔吉一生穷困潦倒,寄情诗酒,其散曲中有大量题赠伎女之作。乔吉与歌妓李楚仪来往甚密,赠以词曲亦富。《乔吉集》中至少有七支散曲是赠给李楚仪的。这首小令就是他和扬州歌伎楚仪间的调笑之词,也是一篇广为传诵的佳作。
参考资料:
赵义山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第497页
小令的前三句作者想象李楚仪在房中抚摸鸾鸟、观望鱼儿、走向阳台路。“顺毛儿扑撒翠鸾雏,暖水儿温存比目鱼”,曲中用十分可爱的“小鸾鸟”和“比目鱼”来比拟李楚仪,既写出作者悉心照拂的温情,又初步暗含李楚仪的温柔和多情。看比目鱼在暖水里互相温存,也可见女子的孤独。在此时,作者又有点担心他们二人之间的情感并不牢靠,故言“碎砖儿垒就”。“阳台路”,这里作者用宋玉之典。作者在心里其实也明白,李楚仪作为扬州名伎,不可能整天守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从这句可以看出女子孤身一人的情形已经持续很久了,合该是一个薄幸子,也暗含着作者替李楚仪不平之意。
中间二句想象李楚仪眺望云天,盼望心上人的惆怅。既望朝之云霞,又念暮时细雨,更体现出了女子内心的空虚孤寂纠结郁闷。作者只希望她能抽空匀出点时间来陪伴自己,也是一种安慰之词。
后三句写酒醉人未归,月上高空,作者依恋李楚仪。“殢酒人归未,停歌月上初,今夜何如?”歌声刚歇之时恰巧月亮也刚升起,女子在这样默默寻思的时候,心里想必是一半抱着希望会出现不同往日的情形而欣慰,一半又害怕还是会和之前无数个夜晚一样要独自熬过而神伤。这也是作者不由得担心晚上的一个结果。也许,她还有别的预约,那自己一个人在空房中,如何度过漫漫的长夜。同时,如果她会陪着他,又是十分幸福的,而作者又深思,自己又如何才能讨得她的欢心。
这首小令真实地写出了乔吉对李楚仪的依恋与牵挂。可见作者与李楚仪已经非常熟悉,关系也十分地亲密。可以说,勾栏瓦舍、青楼舞榭,作为歌伎活动的场所,已经成了乔吉混迹江湖的生存空间,其中有他的情感寄托所在,李楚仪像是为诗人的一腔才华而怜悯赐给他的馈赠。
参考资料:
赵义山主编,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第497页
任中敏,卢前选编,元曲三百首注评,凤凰出版社,2005.05,第85页
张根云译注,元曲三百首 精编本,商务印书馆,2015.05,第98页
此曲前三句是作者想象歌妓李楚仪在房中抚弄鸾鸟、观望鱼儿、走向阳台路的孤独;中间两句写作者对李楚仪的依恋不舍;后三句写李楚仪的幽怨苦闷与作者的怀念。全曲多取比兴,语言俚俗中藏雅致,也不乏俳谐的意味。曲中写想象中李楚仪的一系列行止与内心感受,透析出当时歌女的生活状况,表达出作者对歌女李楚仪的怀恋与牵挂。
乔吉(约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 [1] 太原(今属山西)人,元代杂剧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倾其精力创作散曲、杂剧。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己繁。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洌洌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昨风一吹 一作:临风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