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数也宜多。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数也宜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对人天性的培养不可以不充分,所以应当充足些:探究天下万事之理,充分了解世间万物的本性,洞悉天地变化的规律,探察自然万物内在的精妙与神奇,实现人生气象的宽广和博大、眼界的高远与思想的睿智。嗜好和欲念不可以太多,所以应当减少些:说话谨慎,行事小心,约束自己,去除杂念,节制饮食,戒除不良嗜好。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心胸宽广,才能容纳天下万物;心性谦虚,才能接受天下的大善大德;心境平和,才能纵论天下的成败得失;心思沉稳,才能遍观天下的大道真理;心性坚定,才能应对天下的风云变幻。
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沈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志,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气,宽裕以养吾之量,严冷以养吾之操。
处事清明能够滋养我们的身心,专注用心则能锻炼我们的思维,沉着机敏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胆略,刚正大度则提升我们的气质,行事果断可以磨练我们的才干,端庄庄重培养我们的风度,胸襟开阔则有助于形成我们的情怀,严肃认真则能铸造我们的节操。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自己有优点,要掩饰一些,这是通过涵养化育来培养自己的深度;别人有缺点,要掩饰一些,这是通过达到质朴敦厚来培养自己的大度。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用清虚淡泊修养心神,用修养德行保养身体,用仁义慈悲抚育天下万物,用圣贤之道教诲天下万世。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涵养内心的恬淡虚静,这是一生的学问;去除无端的烦恼,心性是多么安静平和!
颜子四勿,要收入来;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颜子的“四勿”应牢记于心,闲暇之余,要克服外在的诱惑以培养心中的正气。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也要尽力扩充,下功夫格物致知,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养。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虽有喜怒哀乐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这是从人的本心本性直接上升到道德修为之性的境界,这是需要人们潜心修养的;虽然没有任何情感却要作出喜怒哀乐之情,这是从道德修为之性回归人之本心本性,这是需要人们用心体悟的。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存心养性应该中合纯正,就像春天般温和;自我省察应该谨慎严格,就如秋天般肃穆。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就气质上销熔,则曰克治。
对性情上的领悟即为涵养;对每一个念头时加提醒就是省察;气质上的融汇淡雅就是克治。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一旦萌生欲望,欲望强烈便会心智昏乱;一旦不加约束、任性而为,气量偏执就会使人乖戾。
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熏之而暗矣,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人心犹如谷种,充满着蓬勃的生机,但外界的诱惑或内心的欲望往往束缚了这种生机的发展,使其停滞不前。然而,生机本身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有时距离较远罢了。人心如同明镜,全身皆是光明,但因为沾染了污垢而显得暗淡无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光明的本质不存在,只需擦拭干净,它依然能够重新绽放光芒。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人中常有余忙。
处事果断坚决的人看上去好像很忙,其实心中常常很悠闲;迟延拖拉的人看上去好像很悠闲,其实心中常常很忙乱。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欲念少故能安静平和,心有定见则能虚以待己。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没有欲望杂念的人被称为圣人,欲望杂念少的人被称为贤人,欲望多的人被称为凡夫俗子,纵欲的人被称为狂人。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人的心胸,欲念多则狭窄,欲念少则宽广。人的心境,欲念多则忙乱,欲念少则悠闲。人的心术,欲念多则阴险,欲念少则平和。人的心绪,欲念多则忧愁,欲念少则快乐。人的精神状态,欲念多则颓废丧气,欲念少则刚健有力。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应当宁静沉默,应当从容不迫,应当谨慎细密,应当勤俭节约,这四点是有益于自身的劝谏之言。避免欲望过盛,避免任意行动,避免坐立不安,避免不务正业,这四点是自身应该避免的缺点。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经常训练自己的德行修养,诀窍在一个“恒”字;在坚持的过程中既不要懈怠也不要冒进,诀窍在一个“渐”字。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严格谨慎地坚定善良的本性,就会使心神安定;收敛抑制浮躁之气,就会心平气和。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人在本性之中应该丰富充盈不可缺少一物,人在人性之外不可再有其他附加的需求。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君子的心思非常细密,但器量却可以包举天地;小人的心思极其夸大,但志向却局限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发怒就会如猛虎伤人,欲望好比是难以填充的深渊。
怒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愤怒像火,如果不遏止就会呈燎原之势;欲念像水,如果不遏止就会呈滔天之势。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控制愤怒如同铲平高山,遏制欲望如同填平沟壑;控制愤怒如同救火,遏制欲望如同防洪。
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内心一懈怠,什么事都做不好。内心一疏忽,什么事都注意不到。内心一固执,什么事都无法使之顺其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一念的疏忽往往就是错误的开始;因一念不能善始善终,便会一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古代的学者,在内心涵养上做功夫,所以表现在外表上,就是品德高尚之象;现在的学者,在表面上做功夫,所以反作用于内心,就表现出实际德行的缺陷。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只要内心不随意放纵,便不会有差错;只要内心不松懈疏忽,便不会过于放纵。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对待逆境的心态,要用积极乐观的方法;对待顺境的心态,要用内敛克制的方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人生世途的沧桑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冷暖炎凉的世情是我们克制性情的时机;世事的是非颠倒是我们修身实践的依据。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清明廉洁的节操和义气,是从独处时的严谨律己中培养而来。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干,是从临深渊、履薄冰的小心谨慎中造就而成。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名望和声誉在忍受屈辱中得到彰显,德行和度量在克制忍耐时得到提升。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谦恭礼让是保护自身的最佳方法,安静祥和是立身处世的重要方法,涵养宽容是屈己待人的首要方法,豪放洒脱是培养心性的最佳方法。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喜悦来临时,要约束自身言行;愤怒来临时,也要约束自身言行;懒惰倦怠时,要约束自身言行;放纵任性时,也要约束自身言行。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独处时超然脱俗,与人相处时和气友善;闲来无事时内心清净,处理事情时坚决果断;春风得意时平淡面对,失意落魄时安然自若。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安静能克服浮躁之气,沉稳能克服虚浮之心,宽宏大量能克服心胸狭窄,平缓能克服急躁冒进。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天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天地间真正的滋味,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品尝得出来;天地间万物的本质,只有心静的人才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有才华且性情稳重,这样的人必定是有大才华的人;有智慧且心气平和,这样的人必定是有大智慧的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脾气忌讳过于旺盛,心声忌讳过于自满,才能忌讳过于显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有作为的人,胸怀气量定不是普通人可比的;有智慧的人,天资才华决计不会外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粗心大意性情急躁,终究一事无成;内心平静性情和顺,必定好运连连。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世间尘俗烦恼,要耐得下性子。世事纷繁琐碎,要保持闲适的心情。心中有所牵挂,要割舍得下。身处美色之中,要淡然面对。任性发怒之时,要克制得住。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灭。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用和气对待别人,自身就不会有不和之气。用正气对待事物,自身就不会有不详之气。用浩然之气处事,畏难情绪自然会消解。用宁静之气养身,睡梦之中也能安恬。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观察一个人的节操,要在其面对利害得失的时刻;观察一个的精力,要在其面对饥饿和疲劳的时刻;观察一个人的度量,要在其面对喜怒哀乐的时刻;观察一个人的沉着镇定,要在其遇到惊险恐惧的时刻。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面对大事难事时,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担当。遭逢逆境顺境时,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胸襟。遇到喜悦或发怒时,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修养。与众人一起时,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有见识。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怠惰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轻佻应该以稳重加以矫正,浮躁应该以务实加以矫正,气量狭小应该以宽宏大量加以矫正,偏执应该以圆融加以矫正,傲慢应该以谦虚加以矫正,放纵应该以谨慎加以矫正,骄奢应该以俭朴加以矫正,残忍应该以慈悲加以矫正,贪欲应该以廉洁加以矫正,自私应该以公正加以矫正,放肆其言应该以沉默加以矫正,好动应该以镇静加以矫正,粗疏轻率应该以细腻严密加以矫正,急躁应该以和缓加以矫正,懒惰倦怠应该以专心勤奋加以矫正,刚猛暴戾应该以温柔平和加以矫正,浅薄外露应该以深沉潜伏加以矫正,刻薄应该以浑厚加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