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卷七·及时雨

张岱 Ctrl+D 收藏本站

壬申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争唾之。余里中扮《水浒》,且曰:画《水浒》者,龙眠、松雪近章侯,总不如施耐庵,但如其面勿黛,如其髭勿鬣,如其兜鍪勿纸,如其刀杖勿树,如其传勿杜撰,勿戈阳腔,则十得八九矣。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而行,观者兜截遮拦,直欲看杀玠。五雪叔归自广陵,多购法锦宫缎,从以台阁者八:雷部六,大士一,龙宫一,华重美都,见者目夺气亦夺。盖自有台阁,有其华无其重,有其美无其都,有其华重美都,无其思致,无其文理。轻薄子有言:“不替他谦了,也事事精办。”

崇祯壬申年七月,每个村子都在祈雨,每天都有扮演潮神海鬼的人,大家争着向他们吐唾沫。我乡里的人则扮演《水浒传》中的人物求雨。有人说道:“画《水浒传》画家中,龙眠居士李公麟和松雪道人赵孟仿近陈章侯的水平,但还是不及施耐庵的刻画。只要像他们的面容不必施粉黛,像他们的须发不必黏胡子,像他们的头盔不必用纸做,像他们的刀杖不必用木头做,像他们的样子不必加油添醋,不用弋阳腔,就能十得八九了。”于是,大家分头行动,四处寻找黑矮的汉子、身材高大的汉子、头陀、胖大和尚、身体强壮的妇人、高挑美貌的妇人、脸色发青的人、歪头的人、有红色胡须的人、两鬓有漂亮长胡须的人,以及黑大汉、红脸长须的人,全城大力搜寻。如果城中找不到,就到城外、乡村、偏僻的山野,甚至邻府州县,不惜用重金聘请,最终找到三十六个符合条件的人。这些梁山好汉,个个活灵活现,很是周全,他们人马排成一队向前行进,观者拦截围堵,就像当年看卫玠似的。五雪叔从广陵归来,购得大量法锦宫缎,拿它们装饰了八次台阁活动:其中六次雷部,一次大士,一次龙宫,华丽高贵,完美无瑕,观者目不转睛,屏息静气。自迎台阁以来,虽有华丽但不及此般高贵,有漂亮但不及此般完美,有华丽高贵漂亮完美,但无此般情致和纹理。轻浮之人说道:“不必替他谦虚了吧,每件事都做得极为精致。”

  季祖南华老人喃喃怪问余曰:“《水浒》与祷雨有何义味?近余山盗起,迎盗何为耶?”余俯首思之,果诞而无谓,徐应之曰:“有之。天罡尽,以宿太尉殿焉。用大牌六,书‘奉旨招安’者二,书‘风调雨顺’者一,‘盗息民安’者一,更大书‘及时雨’者二,前导之。”观者欢喜赞叹,老人亦匿笑而去。

叔祖南华老人感到奇怪,喃喃地问我:“《水浒》和求雨有什么相近的意义吗?我们余山这地方盗贼不断,还要开门迎盗是为什么?”我低头想了想,觉得确实荒诞而没有什么意义,就慢慢地答道:“有的。天罡星的故事结束,用宿太尉收场。用了六块大牌子,两块上面写着‘奉旨招安’,一块写着‘风调雨顺’,一块写着‘盗息民安’,还有两块更大的写着‘及时雨’,在前面引路。”人们听了都高兴地称赞,南华老人也偷偷笑着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