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卷一·内篇·篇十六

刘向 Ctrl+D 收藏本站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

  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

景公到淄水边观赏,跟晏子悠闲地站在岸边。景公叹息着说:“哎!假使可以长期拥有国家,并且能够完整地传给子孙后代,那岂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声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其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百姓也不是无缘无故就归附的。现在君王的政令使国家秩序混乱,而且以邪僻的行为背弃百姓很久了,可却说想保持住国家,不是很难吗?我听说过,能长久拥有国家的人,都是能够穷尽善行而为仁政的人。各国诸侯并存,能够始终行善的才能当首领;众多读书人一块学习,能够始终行善的才能当老师。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当他任用贤人崇尚道德的时候,被灭亡的国家靠了他才得以恢复,处境危险的国家依仗他才得以安定,因此人民喜欢他的政令,世人推崇他的道德。那些被派到远方征伐强暴,奔波辛苦的人并不疾恶他;驱使天下诸侯去朝拜天子,诸侯们也不会心生怨恨。这时,盛德之君的行为也不能超过他。等到他最后衰微的时候,道德荒怠,纵情享乐,自身沉溺于女色,谋划全靠竖刁,因此,渐渐地百姓深受其苦,便开始痛恨他的政令,而世人也开始对他的行为产生非议。所以他自己死在胡宫里而不能发丧,尸体生的蛆虫爬出门外而得不到收殓。这时,夏桀、商纣的死亡也不能比这更悲惨了。《诗》上说:‘凡事无不有开始,然而行事能有所克制,能够做到善终的人却很少。’不能行善到底的,不能成为君主。现在您面对人民就像面对仇敌一样,看见善行就像躲避炎热一样,搞乱了政治,危害到贤人,必定违背民心。对人民随心所欲地搜刮财物,对下属残暴地诛杀,长此以往,恐怕灾祸就要降于自身。我年纪已经老了,不能随时听命等待君王的差使了,如果君王依旧不改变,那么,我只能坚守自己的节操老死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