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传·桓公·五年

穀梁赤 Ctrl+D 收藏本站

一、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

一、桓公五年,春天,正月,甲戌日、己丑日,陈桓公妫鲍去世。

  鲍卒何为以二日卒之?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陈侯以甲戌之日出,己丑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举二日以包也。

陈侯妫鲍去世,为何要用两个日期来记录呢?这是因为《春秋》记事的原则是:确定的情况用来记录可信的事,怀疑的情况则记录可疑的事。陈侯在甲戌日(桓公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离开,己丑日(桓公五年正月六日)被发现已经去世,由于确切的死亡日期不明,所以两个日子都记下来将其死亡日期包含在其中。

  二、夏,齐侯、郑伯如纪。

二、夏天,齐僖公、郑庄公去了纪国。

  三、天王使任叔之子来聘。

三、周桓王派任叔的儿子作为使者来问候。

  任叔之子者,录父以使子也,故微其君臣而着其父子,不正。父在子代仕之辞也。

“任叔之子”这个说法,是通过记载父亲来表明派的是他儿子。所以这里隐藏君臣关系,显示父子关系,是认为父亲健在而由儿子代劳出使聘问的做法不合正道。

  四、葬陈桓公。

四、安葬陈桓公。

  五、城祝丘。

五、鲁国修筑祝丘的城墙。

  六、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

六、秋天,蔡国、卫国、陈国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

  举从者之辞也。其举从者之辞何也?为天王讳伐郑也。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于是不服,为天子病矣。

这是突出跟随周天子伐郑的国家的写法。经文用突出跟随者的写法,为什么呢?这是为了避免直接提及周天子伐郑的事。郑国与周王室同姓,地处王畿附近,但却不服从周天子的统治,因此使周天子感到羞辱。

  七、大雩。

七、举行大规模求雨仪式。

  八、螽。

八、螽虫成灾。

  虫灾也。甚则月,不甚则时。

螽虫,是蝗虫成灾。灾害严重就记载发生的月份,不严重就记载发生的季节。

  九、冬,州公如曹。

九、冬天,州国国君到曹国。

  外相如不书,此其书何也?过我也。

对外国相互来往不记载,这里经文记载了,为什么呢?因为路过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