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一、桓公三年,春天,正月,鲁桓公和齐僖公在嬴会盟。
二、夏,齐侯、卫侯嬴命于蒲。
二、夏天,齐国国君、卫国国君在蒲地相见,达成约定。
嬴之为言犹相也。相命而信谕,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是必一人先,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齐侯命卫侯也。
“嬴”的读音和意思都和“相”一样。相互约定并理解彼此的诚意,经过慎重商定后各自返回,这是一种接近上古时代的礼仪方式。这样做,通常是由一方先提出建议。然而,经文使用了“相”字,为什么呢?这是为了避免引起齐侯命令卫侯的歧义。
三、六月,公会杞侯于郕。
三、六月,鲁桓公在郕会见杞国国君。
四、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四、秋天,七月,壬辰(十七)日,朔(初一)日,发生日食,太阳被完全遮住了。
言日言朔,食正朔也。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
说了七月十七日又说了是朔(七月初一)日,日食发生正当初一。“既”,是完全的意思,又有尽而复生的意思。
五、公子翚如齐逆女。
五、公子翚去齐国迎亲。
逆女,亲者也。使大夫,非正也。
迎亲,应该国君亲自迎接。派大夫前去迎接,不合正礼。
六、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
六、九月,齐僖公把姜氏送到讙地。
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阙门。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母戒之曰:“谨慎从尔姑之言。”诸母般申之曰:“谨慎从尔父母之言。”送女踰竟,非礼也。
按照礼制,诸侯送女儿出嫁时,父亲不离开大厅,母亲不跨出家庙的庙门,而庶母和兄弟则不送出阙门。父亲告诫女儿:“要谨慎行事,听从公公的教诲。”母亲嘱咐道:“要小心谨慎,遵从婆婆的话。”庶母则手持小丝囊,再三叮嘱:“要谨慎从事,听从父母的教导。”送女儿出国境则是违背礼制的做法。
七、公会齐侯于讙。
七、鲁桓公与齐僖公在讙地会面。
无讥乎?曰为礼也。齐侯来也,公之逆而会之可也。
这样的记载没有讥讽的含义吗?回答是:这是在遵循礼节。齐国国君来到鲁国,鲁桓公前往迎接并与之会面是合乎礼制的。
八、夫人姜氏至自齐。
八、夫人姜氏从齐国来到鲁国。
其不言翚之以来何也?公亲受之于齐侯也。子贡曰:“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继万世之后,何谓已重乎?”
经文不说夫人是公子翚接来的,为什么呢?因为是鲁桓公亲自在讙地齐国国君那里迎接到夫人的。子贡说:“穿着冕服亲自去迎亲,不是太隆重了吗?”孔子说:“将两个不同姓氏的人合好成一家,来延续到子孙万代,怎么能说是太隆重了呢?”
九、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九、冬天,齐僖公派他弟弟年作为使者来鲁国问候。
十、有年。
十、丰收年。
五谷皆熟为有年。
五谷丰收,就是“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