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郊牛角,乃免牛。
一、成公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鼷鼠咬伤了用作郊祭的牛的角。换了一头牛来占卜,鼷鼠又咬了它的角。于是放了牛。
不言日,急辞也,过有司也。郊牛,日展斛角而知伤,展道尽矣,其所以备灾之道不尽也。又,有继之辞也。其,缓辞也。曰,亡乎人矣,非人之所能也,所以免有司之过也。乃,亡乎人之辞也。免牲者,为之缁衣纁裳,有司玄端,奉送至于南郊。免牛亦然。免牲不日不郊,免牛亦然。
没有提及日期,这是语气急促的表达,意在责备负责养牛的官吏。对于郊祭所需的牛,虽然他每天检查牛角,因而知道牛受伤了,检查的职责是履行到了,但他在防范灾害方面的责任却没有尽到。“乃”,是与人无关的说法。所谓“免牲”,就是要为用作祭祀的牛穿上黑色上衣,浅红色的下裙,饲牛人穿上黑色的礼服,把它送到南郊去。所谓“免牛”也是这样。免牲了就不用说不举行郊祭了,免牛了也一样。
二、吴伐郯。
二、 吴国讨伐郯国。
三、夏,五月,曹伯来朝。
三、夏天,五月,曹宣公来访问。
四、不郊,犹三望。
四、不举行郊祭,仍然举行了三望之祭。
五、秋,楚公子婴齐帅师伐郑。
五、秋天,楚国的公子婴齐率军讨伐郑国。
六、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八月,戊辰,同盟于马陵。
六、鲁成公会同晋景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曹宣公、莒渠丘公、邾定公、杞桓公救援郑国。八月,戊辰(十一)日,在马陵缔结盟约。
七、公至自会。
七、鲁成公从会盟地回国告祭祖庙。
八、吴入州来。
八、吴国进入州来国。
九、冬,大雩。
九、冬天,举行大雩之祭。
雩不月而时,非之也。冬无为雩也。
举行雩祭,不记载月份而只记载季节,是指责这件事。冬天不需要举行雩祭。
十、卫孙林父出奔晋。
十、卫国的孙林父出奔到晋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