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
一、昭公八年,春天,陈哀公的弟弟妫招杀害了陈国的世子妫偃师。
乡曰陈公子招,今曰陈侯之弟招何也?曰,尽其亲,所以恶招也。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此其志何也?世子云者,唯君之贰也。云可以重之存焉志之也。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其弟云者,亲之也。亲而杀之,恶也。
之前称他为“公子招”,现在称他为“陈侯之弟招”,为什么呢?回答是:详细记述他的亲属关系,是为了表达对招的厌恶。通常,两位大夫之间的互相残杀不会被记录在《春秋》中,但这里为什么记载了呢?因为被称为世子的,就是国君的继承人,因此这件事显得尤为重要。既然与世子相关,便应予以记载。以诸侯的尊贵地位来看,即使是兄弟之间,也不能单凭亲属关系交往。经文中称他为“弟”,表明他是国君的亲属。作为国君的亲属,却杀害世子,实在是罪大恶极。
二、夏,四月,辛丑,陈侯溺卒。
二、夏天,四月,辛丑(初三)日,陈国国君妫溺去世。
三、叔弓如晋。
三、叔弓到晋国去。
四、楚人执陈行人干征师,杀之。
四、楚国人抓捕了陈国的使者干征师,杀了他。
称人以执大夫,执有罪也。称行人,怨接于上也。
称“人”抓捕了大夫,是抓了有罪的人。称“行人”,表示两国国君间结下了仇恨。
五、陈公子留出奔郑。
五、陈国的公子妫留出逃到郑国。
六、秋,搜于红。
六、秋天,在红地打猎。
正也。因搜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艾兰以为防,置旃以为辕门,以葛覆质以为槷,流旁握,御轚者不得入。车轨尘,马糇蹄,揜禽旅,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能中。(不失驰骋之节。)过防弗逐,不从奔之道也。面伤不献,不成禽不献。禽虽多,天子取三十焉,其余与士众,以习射于射宫。射而中,田不得禽,则得禽。田得禽而射不中,则不得禽。是以知古之贵仁义而贱勇力也。
符合正道。在秋冬季节通过打猎来训练士兵和提升武艺,是一项重要的国事。人们以兰草为界限标识狩猎范围,用旌旗标示营门所在,并在木椹上铺设粗麻布作为门槛。战车的旗帜上垂下的流苏与门柱之间仅有一拳之距,车轴若碰到两旁,便无法进入。狩猎时,后车紧跟前车的轨迹,驾车的马匹时而缓行时而急驰,捕获了许多猎物,驾车者始终保持着合适的节度,因此射箭者能够精准射中目标。若猎物越过边界,则不再追逐,表明不追逃兵的道德。面部受伤的猎物以及未成年的猎物都不能用于祭祀。虽然猎物众多,天子只挑选其中三十只,其余的留给将士们,用于射宫练习射箭。若有人在射箭时射中目标,但打猎时未曾捕获猎物,这时便可得到猎物;若在打猎时有所收获,但此时射不中,则无法得到猎物。由此可见,古代重视仁义,而不崇尚武力。
七、陈人杀其大夫公子过。
七、陈国人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子过。
八、大雩。
八、举行大雩之祭。
九、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执陈公子招,放之于越,杀陈孔奂。
九、冬天,十月,壬午(十七)日,楚军灭亡陈国,抓捕了陈国的公子妫招,放逐他到越地。杀了陈国大夫孔奂。
恶楚子也。
这是憎恶楚灵王。
十、葬陈哀公。
十、安葬陈哀公。
不与楚灭,闵之也。
不赞同楚灭陈,也是怜悯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