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
一、隐公七年,春天,周王的三月,叔姬嫁到纪国。
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
经文中未记录迎娶之事,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迎娶的礼仪规格过低,前来迎娶者地位卑微,因此不值得一提。
二、滕侯卒。
二、滕国国君去世。
滕侯无名,少曰世子,长曰君,狄道也。其不正者名也。
对滕侯不称名,少年时称“世子”,即位后称“君”,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不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才称名。
三、夏,城中丘。
三、夏天,鲁国扩建中丘城的城墙。
城为保民为之也。民众城小则益城,益城无极。凡城之志,皆讥也。
城池的修筑本是为了保护百姓。若百姓增多而城池狭小,便需要扩建,然而城池的扩建并无止境。经文中凡是涉及城池修筑的记载,都带有讽刺的意味。
四、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四、齐国国君派他的弟弟年作为使者来鲁国聘问。
诸侯之尊,弟兄不得其属通。其弟云者,以其来接于我,举其贵者也。
以诸侯的尊贵身份来看,兄弟之间也不能因亲属关系而进行普通交往。经文中使用“弟”这个称呼,是因为他此行是来与鲁国接洽的,便使用能凸显他地位的尊贵称谓。
五、秋,公伐邾。
五、秋天,鲁隐公攻打邾国。
六、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六、冬天,周天子派凡伯作为使者来鲁国聘问。戎人在楚丘攻击了凡伯然后把他带回国了。
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国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戎者卫也。戎卫者,为其伐天子之使,贬而戎之也。楚丘,卫之邑也。以归,犹愈乎执也。
凡伯是谁呢?他是周天子的大夫。一般情况下,攻打国家才会使用“伐”这个词,而在这里针对一个人使用“伐”,是为了表示对天子的尊重。“戎”指的是卫国,称卫国为“戎”,是因为它攻击了天子的使者,因此以“戎”来贬低卫国。楚丘,是卫国的城邑。说“以归”,还比说“执”要委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