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卷十二·古瓶

蒲松龄 Ctrl+D 收藏本站

淄邑北村井涸,村人甲、乙缒入淘之。掘尺余,得髑髅。误破之,口含黄金,喜纳腰橐。复掘,又得髑髅六七枚。冀得含金,悉破之,而一无所有。其旁有磁瓶二、铜器一。器大可合抱,重数十斤,侧有双环,不知何用,斑驳陆离。瓶亦古制,非近款。既出井,甲、乙皆死。移时乙苏,曰:“我乃汉人。遭新莽之乱,全家投井中。适有少金,因内口中,实非含敛之物,人人都有也。奈何遍碎头颅?情殊可恨!”众香槠共祝之,许为殡葬,乙乃愈;甲则不能复生矣。

在临淄县北村,有一口井枯竭了,村民甲、乙两个人缒到底部去淘井。他们挖了一尺多深时,就发现了一个骷髅。不小心将其打破后,发现里面含有黄金,他们高兴地收入囊中。继续挖掘后,又发现了六七具骷髅,他们将骷髅全都打碎,但却再也没有发现黄金。在骷髅旁边还发现了两只瓷瓶和一件铜器。这件铜器有着两臂合抱那么大,重量几十斤,两侧还有两只杯,不知道有什么用,色彩斑斓,光怪陆离。而瓷瓶也是古老的款式,并非近时所见。从井里上来后,甲、乙两人都晕了过去。过了一段时间,乙醒来后说:“我是汉朝的人。当时遭遇到王莽篡政,天下大乱,我们全家人都跳进了井里。恰好有少量的黄金,于是放在口中,确实不是死人入殓时放在嘴里的东西,不是人人都有的。为什么要将所有人的头骨打碎呢?这实在是太过可恶了!”村民们焚香烧纸钱,一起祷告,答应将他们重新下葬,乙才痊愈,而甲却再没有复活。

  颜镇孙生闻其异,购铜器而去。袁孝廉宣四得一瓶,可验阴晴:见有一点润处,初如粟米,渐阔渐满,未几雨至;润退则云开天霁。其一入张秀才家,可志朔望:朔则黑点起如豆,与日俱长;望则一瓶遍满;既望又以次而退,至晦则复其初。以埋土中久,瓶口有小石粘口上,刷剔不可下。敲去之,石落而口微缺,亦一憾事。浸花其中,落花结实,与在树者无异云。

颜镇的孙生听闻此事后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将那件铜器买了回去。袁宣四举人得到了其中一只瓷瓶,可以用来检验天气的阴晴:天阴时,就可以看见有一点儿湿润的地方,起初像是一粒米那么大,渐渐地宽阔圆满起来,不一会儿雨就会下来了;而当湿润消失,天空则会放晴。另一只古瓶被送到了张秀才家,可以用来显示朔望:每个月初一,瓶子上会出现一个像豆子大小的黑点,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到了月中十五,整个瓶子都会布满黑点;而过了十五,黑点又会逐渐减少;直到月末最后一天,瓶子又会恢复原样。由于长时间埋在土中,瓶口上黏了一块小石头,怎么刷、剔也弄不下来。等到敲它时,小石头掉了,但瓶口也有了一个小缺口,倒也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把花浸在瓶子里,花落后可以结果,和在树上长着的没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