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石进士宗玉,为新郑令。适有远客张某经商于外,因病思归,不能骑步,凭禾车一辆,携资五千,两夫挽载以行。至新郑,两夫往市饮食,张守资独卧车中。有某甲过,睨之,见旁无人,夺资去。张不能御,力疾起,遥尾缀之,入一村中;又从之,入一门内。张不敢入,但自短垣窥觇之。甲释所负,回首见窥者,怒执为贼,缚见石公,因言情状。问张,备述其冤。公以无质实,叱去之。二人下,皆以官无皂白。公置若不闻。
长山的石宗玉进士曾任新郑县令。当时,有一位从远方来的客商张某,在外经商多年,因为生病想回家,不能骑马,便租了一辆手推车,带着五千两银子,由两个车夫拉着推着上路。到了新郑,两个车夫去买食物,张某独自守着钱,躺在车里休息。正巧有个某甲路过,偷眼看见了钱,一看旁边没有人,便抢走了钱袋。张某无力反抗,勉力爬起来,远远跟随某甲进了一个村子。张某从后面看见某甲进入一座院子,不敢直接闯进去,只是从短墙上往里面偷看。某甲放下背上的钱袋,回头看见张某在偷看,便恼怒地抓住他,诬陷他是贼,把他绑了来见石县令,并且叙述了情况。石县令审问了张某,张某如实陈述了自己的遭遇。石县令认为案情无据,便将二人都骂了出去。他们出来后,都对石县令不分青红皂白表示不满,石县令听而不闻。
颇忆甲久有逋赋,遣役严追之。逾日即以银三两投纳。石公问金所自来,甲云:“质衣鬻物。”皆指名以实之。石公遣役令视纳税人,有与甲同村者否。适甲邻人在,唤入问之:“汝既为某甲近邻,金所从来。尔当知之。”邻曰:“不知。”公曰:“邻家不知,其来暧昧。”甲惧,顾邻曰:“我质某物、鬻某器,汝岂不知?”邻急曰:“然,固有之矣。”公怒曰:“尔必与甲同盗,非刑询不可!”命取梏械。邻人惧曰:“吾以邻故,不敢招怨;今刑及己身,何讳乎,彼实劫张某钱所市也。”遂释之。时张以丧资未归,乃责甲押偿之。此亦见石之能实心为政也。
突然,他想起某甲拖欠税款的事,便派差役加紧追缴。第二天,某甲带着三两银子前来交税。石县令问起银子来源,某甲说:“是当衣服卖东西得来的。”并列举出详细清单。石县令让衙役去查一查纳税人中有没有和某甲是同村的人。某甲的邻居恰好在场,石县令传他上堂,问道:“你既然是某甲的近邻,他的银子从哪里来,你应该知道吧。”邻居说:“不知道。”石县令训斥道:“连邻居都不知道,这笔钱的来源实在可疑。”某甲惊恐地看着邻居说:“你怎么可能不知道我卖衣物、卖东西的事?”邻居急忙说:“是,是有这么回事。”石县令大怒道:“你和某甲肯定是同伙,看来不动刑逼供你们是不说的了!”然后命人取来刑具。邻居恐惧地说:“我因为邻居的缘故,怕说了实话,会招他怨恨,既然要对我动刑,我又有什么好隐瞒的呢?他用来交税的钱确实是从张某手里抢来的。”石县令听完,就把邻居放了。这时张某因为丢了钱还没有动身回家,石县令就责令某甲抵押财物赔给张某。由此可见,石县令确实能实心实意地处理事务。
异史氏曰:“石公为诸生时,恂恂雅饬,意其人翰苑则优,簿书则诎。乃一行作吏,神君之名,噪于河朔。谁谓文章无经济哉!故志之以风有位者。”
异史氏说,石公在还是秀才时,温恭典雅严谨,人们都说他进入翰林院是最好的,而当地方官则不是他的强项。但是,石公一旦为官,就被人视为“神君”,他的声誉在河北一带十分响亮。谁说才华横溢的人就不懂得经世济民呢!所以,把这段故事记录下来,来劝勉各位在职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