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
一、定公十年,春天,周王的三月,鲁国和齐国讲和。
二、夏,公会齐侯于颊谷。
二、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颊谷相会。
三、公至自颊谷。
三、鲁定公从颊谷回来告祭祖庙。
离会不致,何为致也?危之也。危之则以地致何也?为危之也。其危奈何?曰,颊谷之会,孔子相焉。两君就坛,两相相揖。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孔子历阶而上,不尽一等,而视归乎齐侯,曰:“两君合好,夷狄之民何为来为?”为命司马止之。齐侯逡巡而谢曰:“寡人之过也。”退而属其二三大夫曰:“夫人率其君与之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独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为?”罢会,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孔子曰:“笑君者,罪当死。”使司马行法焉,首足异门而出。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者,盖为此也。因是以见虽有文事,必在武备。孔子于颊谷之会见之矣。
意见不合的会面不记录告祭祖庙,但为何在此却提及呢?因为对鲁定公的担忧促使如此。既然担忧鲁定公,为何通过记录地点告祭祖庙呢?因为在此地遇到了危险。那是什么样的危险呢?在颊谷之会中,孔子作为鲁国的相。在会上,两国国君登上祭坛,互相拱手行礼,齐国人突然击鼓喧闹,试图抓住鲁国的国君。孔子越过台阶,尚未冲上最后一级就直视齐景公,质问道:“两国国君融洽友好,夷狄之人为何而来?目的何在?”他命令司马制止了他们。齐景公犹豫片刻后道歉:“这是我的过错。”离开后对几个大夫说道:“那个人携国君共同践行古人道义,而你们却将我置于夷狄的习俗中,究竟为何?”在会面结束时,齐国人派艺人到鲁定公的帐幕前跳舞。孔子愤怒地说:“嘲笑国君者应当被处死。”于是他命令司马执行法令,将那个艺人的头和足从不同的门带出。齐国因此归还了郓、讙、龟阴的土地。因此可以看出虽有文治之事,也必须有武力准备,孔子在颊谷之会就表现出来了。
四、晋赵鞅帅师围卫。
四、晋国大夫赵鞅率领军队包围卫国国都。
五、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
五、齐国人来鲁国归还郓、讙、龟阴的土地。
六、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
六、叔孙氏姬州仇、仲孙氏姬何忌率军包围郈地。
七、宋乐大心出奔曹。
七、宋国大夫乐大心出逃投奔曹国。
八、宋公子地出奔陈。
八、宋国的公子子地出逃投奔陈国。
九、冬,齐侯、卫侯、郑游速会于安甫。
九、冬天,齐景公、卫灵公、郑国大夫游速在安甫会面。
十、叔孙州仇如齐。
十、鲁大夫叔孙氏姬州仇到齐国去。
十一、宋公之弟辰,暨宋仲佗、石彄出奔陈。
十一、宋景公的弟弟子辰和宋国大夫仲佗、石彄出逃投奔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