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卷三·阳和泉

张岱 Ctrl+D 收藏本站

禊泉出城中,水递者日至。臧获到庵借炊,索薪、索菜、索米,后索酒、索肉;无酒肉,辄挥老拳。僧苦之。无计脱此苦,乃罪泉,投之刍秽。不已,乃决沟水败泉,泉大坏。张子知之,至禊井,命长年浚之。及半,见竹管积其下,皆黧胀作气;竹尽,见刍秽,又作奇臭。张子淘洗数次,俟泉至,泉实不坏,又甘冽。张子去,僧又坏之。不旋踵,至再、至三,卒不能救,禊泉竟坏矣。是时,食之而知其坏者半,食之不知其坏、而仍食之者半,食之知其坏而无泉可食、不得已而仍食之者半。壬申,有称阳和岭玉带泉者,张子试之,空灵不及禊而清冽过之。特以玉带名不雅驯。张子谓:阳和岭实为余家祖墓,诞生我文恭,遗风余烈,与山水俱长。昔孤山泉出,东坡名之“六一”,今此泉名之“阳和”,至当不易。

禊泉位于城中,每天都有挑水的人来此取水。那些挑水的仆人饿了,就到庵中借粮食做饭。起初,他们索要柴火、菜和米,后来甚至要求酒和肉;如果得不到酒肉,就挥拳殴打僧人。庵中的僧人对此非常痛苦,却无计可施,只能责怪这泉水带来了邪恶,于是把杂草投进泉水进行污染。人们仍来取水,就引沟水来破坏泉水,泉水受到很大破坏。我知道这件事后,来到禊井,命人长年疏通禊泉。当疏浚到一半时,发现竹管淤积在泉眼下,已经发黑腐烂。挖出所有竹子后,还发现腐烂的干草,散发出恶臭。我淘洗了好几次,等泉水流出来,发现水质并没有变坏,又甘甜清凉了。我离开后,僧人又开始破坏禊泉。没多久,又破坏了第二次、第三次,最终没能挽救,禊泉被彻底破坏了。这时,喝了泉水知道它被污染了的有一半人,喝了泉水不知道它被污染而继续饮用的有一半人,喝了泉水知道它被污染但没有别的泉水可饮、不得已而仍然饮用的有一半人。壬申年,有人称赞阳和岭玉带泉的水好,我尝试喝了,感觉空灵不及禊泉,却更加清冽。只是认为“玉带”这个名称不典雅。我说阳和岭其实是我家祖墓所在地,我家曾祖文恭公出生在那里,流传下来的风气和功业,和山水一样久长。过去孤山泉水被挖出时,东坡称之为“六一”,现在将此泉命名为“阳和”,极为恰当不能改变。

  盖生岭、生泉,俱在生文恭之前,不待文恭而天固已阳和之矣,夫复何疑!土人有好事者,恐玉带失其姓,遂勒石署之。

山岭和泉水都在曾祖文恭公出生之前形成,因此在文恭公命名之前,上天已经赐予了“阳和”之名,这毫无疑问!当地有好事者担心玉带泉失去姓,于是刻石记载。

  且曰:“自张志‘禊泉’而‘禊泉’为张氏有,今琶山是其祖垄,擅之益易。立石署之,惧其夺也。”时有传其语者,阳和泉之名益著。铭曰:“有山如砺,有泉如砥;太史遗烈,落落磊磊。孤屿溢流,‘六一’擅之。千年巴蜀,实繁其齿;但言眉山,自属苏氏。”

称:“自从张家祖先张志为‘禊泉’题名后,‘禊泉’就归张氏所有。如今琶山是他们的祖坟,占有就更容易了。立下这块石碑做标记,害怕张家来抢夺。”当时有人传播这些话,使得阳和泉的名声更加显赫。铭文如下:“有山像被磨刷过,有泉像被磨炼过;太史公留下的功业,分明磊磊落落。孤山流出的泉水,被六一泉专断了。千年的巴蜀,人口繁盛;但只要说到眉山,自然还是属于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