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之,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译文
从前有个人设下了捕野兽的网用来捕捉獐子,得到了却未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地取走了獐,(过路人)想想又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咸鱼放在网里后离开。原来的主人归来后,(看见)放在那里的绳网中放着咸鱼,对此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物不敢拿回去。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有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痊愈,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咸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咸鱼的主人说:“这是我(放)的咸鱼呀,哪有什么神啊!”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
注释
罝(jū):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野兽的网;
得而未觉:得到了却未发现。
窃取:偷偷地取走,偷走。
鲍鱼:这里指用盐腌渍的鱼。
去:离开。
怪:以…为怪。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持:拿着;握着;抓着。
偶:偶然。
愈:痊愈。
谓:说。
故:原因。
具:如实的,具体的。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道理。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这是我放的咸鱼,哪有什么神啊?
息:平息。
此文通过写一个人设网捕獐却得咸鱼的巧合事件,以及随后村民因误解而建立的祠庙与信仰,揭示出迷信产生的根源与荒谬性。文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过路人的无心之举与村民的盲目信仰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同时,故事以咸鱼主人的澄清作为结尾,既消解了之前的误解与迷信,也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在面对未知与奇异现象时,应保持理性与批判性思维,避免盲目跟风与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