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录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彘首 一作:猪首)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敌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译文
唐河店离南边的常山郡有七里远,以河名为店名。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人们)不把这看做怪事。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这里的人)才防范敌兵,但是(辽兵们)并不害怕。
端拱年中,有个老妇人留在店里。正赶上有一个辽兵来了,他把马系在门前,拿着弓箭坐着大声叫老妇人帮他打水。老妇人拿着井绳和水罐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又停住了。因为辽话称虏为“王”,她就对辽兵说:“井绳短,打不到水。我年纪老力气又不够,请王自己打水吧。”辽兵就拿着井绳系弓尾上,低下身子到井边打水。老妇人于是从后面把辽兵推入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报告官府。马的身上铠甲都具备了,马鞍后面还悬着一个猪头。常山郡的吏民都称赞她勇敢。噫,国家防御边塞,经常用边土上的士兵,大概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他们熟习战斗的技巧要领而且不害怕不懦弱啊。一个老妇人尚且能这样,那些边土的士兵就更不难想象了。
近年来对边土要塞那些勇猛的骑兵,在上谷称为“静塞”,在雄州称为”骁捷”,在常山称为“厅子”,这些都是熟习战争战斗的方法而且不害怕不懦弱的人。听到外敌入侵,有的父母妻儿都来帮助安置战马整理弓箭(互文句),甚至还有不待披戴甲胄就上阵迎敌的。近年来北方胡人来侵袭,很久都打不过上谷,就是因为静塞士兵的勇猛啊。只是恰逢戍边的将领把静塞的士兵都调配到自己的军营来保护自己,所以上谷没有守住。
“骁捷”“厅子”的名号还在但是兵马不多,虽然进行了招募,但边境上的人并不响应,为什么呢?因为被选中的都要被送回上都,离开家乡故里;而且每月的军饷很少,有的甚至不能糊口;发给他们的铠甲都很脆弱,战马也瘦弱,不能够抵挡胡人;而那些坚固的铠甲装备和强健的战马都被更上一层的部队拿走了;到了打仗的时候,却是这些人冲锋在前,当然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了。
如果能稳定那些军队,允许他们有热爱故乡的感情;增加他们的军需给养,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吃穿;再给他们配上坚固的铠甲和强健的骏马,那什么样的敌人打不败?如果真的能这样,只要有一万边土上的士兵,就可以抵挡外敌五万啊。参与治理国家的人,不在这方面留心,我看不到他们的忠心啊。
因此通过一个老妇的勇敢行为,来整体反映边防的事情,赠予那些在位当权的人。
注释
端拱中:北宋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988—999)。
妪:老年妇女。
店:唐河店,地名,在今河北省的西北部。
缶:瓦罐。
介甲:铠甲。
具:完备。
矢:箭。
及:赶得上,此指够得到。
彘首:猪的头。
壮:认为......豪壮。
五代以来,北方契丹族(辽)渐渐崛起,并常有南下之望,汉与契丹之间长期和睦相处的局面渐被打破了。北宋王朝统一南中国后,为了解除契丹人的威胁,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曾两次兴兵伐辽,企图收复五代时被辽国占领的北方大片土地,但两次均告失败,唐河一带因而成为北方边防的前线。
探讨失败的原因,谋画进击的策略,是当时朝野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北宋朝廷重臣多畏敌如虎,纷纷向太宗上疏,主张“屈己”求和;宫居右正言的王禹偁则于端拱二年(989)献《御戎十策》,力主“外任其人而内修其德”,充分准备,俟机再战,并建议太宗“下诏感励边人,使知取燕蓟旧疆,非贪其土地”。这篇文章就是缘此而发的,约作于端拱二年或淳化初年(989年左右)。
参考资料: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下·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
这是一篇议论文,是“贻于有位者”的一篇策论。在具体论证上,作品采取归纳推理的方法。它的逻辑结构是这样安排的:突出一个重要的字眼——“勇”,先写老妪之勇,以老妪之勇推及整个边民之勇,接着便从正反两方面来展示嘉其勇和削其勇所带来的不同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文论点:重视边民之勇,此乃克敌制胜的法宝。作者在篇末结语中说:“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实际上道出他安排这一逻辑结构的匠心。
这种逻辑结构促成了文章典型概括的成功,这是文章足可称道的地方。开章是一段叙述,说从前汉辽相安无事时,唐河店之地常有辽人进出,边民并不以为怪。双方交兵后,边民提高了警惕,“然亦未甚惧”,由此引出下文。文章没有去铺写边民如何勇敢,而是去写一个人、一件事。作者选择的是一个老妪。这老妪胆量过人,从一个“独”字就可看出,虏兵常出入此店,而她能安然独居此地,自然不是胆小之辈。紧接着,文章叙述一件小事:有一日,一个虏兵来到此处,耀武扬威,端坐店中,呵斥老妪给他送水。老妪到井边吊水,佯称自己提不动,请虏兵自取,乘机将其推入井中,最后割其首级,跨马奔州府报告。特别写出的是她的马上甲胄俱齐,马鞍后面还挂着一个猪头(实是敌人首级,此称“彘首”,有鄙视意)。一个老妇人,便如此机智英勇,故“常山吏民观而壮之”。作者由此感叹道:“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老妪尚且有此壮举,何况那千万个比老妪年轻强壮的边民。详写老妪之勇,而对边民之勇则加以概括叙述,即跃然呈现,相得益彰。读者可以感受到像《续资治通鉴》所记载的“边民之骁勇者,竞团结以御敌,或夜入城垒,斩取首级来归”的动人情景。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典型概括的方法,以一件事来概括一个人的典型特征,又以一个人的典型特征来概括整个边民的精神状态。不于大处着笔,而从细微处着眼,借一勺水而兴洪波,藉一片叶以知春秋,从一个人的心理中探讨出千万个人的心理。
文章论证的方法、节奏甚有可取之处:时而叙述,时而议论,时而铺陈,时而简说,事理相交,详略互补。结构上环环扣紧,渐入渐深,首尾相联,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极为严密的整体。而且能前有所伏,后有所应。前有所指,后有所陈,往复回还,语断势连。如文章首叙老妪之勇,而自然得出“其人(边郡骑兵的整体)可知”的结论。文章由此进入其核心部分:论抗辽战争的成败根由,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边民之勇在迎击敌寇中的重要性,进而指出如何对待边民问题的严峻性。
作者以具体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说明“在位者”若能重视这种地方武装,助其力,嘉其勇,边疆就能岿然不动;若像边将李继隆那样削弱边民力量以保全自己,则边民有勇也不会战,战争必告失败。最后层层逼进,指出削弱边民之勇不仅是李继隆一人,如今朝廷所为正是步其后尘,对整个边兵薄其给,轻其力,散其势,使强壮者不足以御敌,赢弱者不足以保身。边民勇气不复,国家安全也就不复存在。于是水到渠成地向“有位者”献策:谋人之国者,要在重视边民之勇处用心。读者于此可感到强劲的逻辑力量。
王禹偁为人耿介正直,敢于直面规讽。他多次被贬,大都因好直言而坐罪。文章非常明显地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文中毫不隐讳地批评“有位者”,并把矛头直接指向朝廷:“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语锋犀利,诚为可贵。这就使文章形成一个特点:说理恳切,语势酣畅。此决非胸无磊落之气者所能为,是一种忠毅人格力量的体现。
参考资料: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
这篇文章分两部分,前两个自然段记叙唐河店妪机智杀敌的事迹,叙事简明平易,然而却生动传神;第三到六自然段是议论,作者指斥执政者边防政策的失误,正面提出自己重边兵的意见,其议论详明恳切。此文虽分两部分,但前后关合紧密,浑然一体;中间用一个感叹词“噫”,承上启下,既衔接自然,又情意深长,充溢着磊落之气,是作者忠毅人格力量的体现。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菏泽市)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大臣。王禹偁世为农家子,9岁能文。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成武县(今属山东省菏泽市)主簿、右拾遗等职。献《端拱箴》,又献《御戎十策》,太宗大加称赏。拜左司谏、知制诰,判大理寺。淳化二年(991年)以庐州尼道安诉讼徐铉案受牵连,坐贬商州团练副使,移解州。咸平元年(998年),预修《太祖实录》。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以禹偁议论轻重其间,落知制诰,出知黄州。作《三黜赋》以见志,有“屈于身兮而不屈其道,虽百谪而何亏”之语。咸平四年(1001年),徙蕲州,病卒。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