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出自唐代高适的《营州歌

译文: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注释: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厌:同“餍”,饱。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城下:郊野。

赏析:此句笔墨粗放,描写了少年们打猎的活动,富有边塞情趣,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狐 一作:皮)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译文及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创作背景

简析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