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中秋夜,拿衣服换了一斗酒,想要对酒赏月。
可惜天空浮云密布,遮蔽了那一轮明月,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如此,心生怜惜。
就算看不到,我也知道月亮的清光没有丧失,还有无穷个来年可以照耀。
暂且将杯中的残酒一饮而尽,听着潇潇风雨声高卧入眠吧。
注释
捲:同“卷”。
四海:指天下、全国。
泯:消灭;丧失。
且:暂且,姑且。
《中秋无月同诸子二首·其二》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写诗人的行动,他打算在月光下畅饮;颔联表达了诗人的广阔胸怀与对世间万物的同情与共鸣;颈联说自己相信月光不会泯灭,未来的岁月还长得很;尾联展现了诗人的洒脱与随遇而安,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享受。全诗格调高迈,意境空灵,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