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出自唐代戴叔伦的《调笑令·边草

译文: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戍边的兵士也已老。

注释:边草:边塞之草,此草秋天干枯变白,为牛马所食。尽:死。

赏析:此句用“边草”两字重叠,使读者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显示出空间的寥阔,点明边塞的地理环境,渲染了荒凉的气氛,又以“草尽”烘托“兵老”,暗寓着统治者把戍卒当作“边草”一样看待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对统治者不管戍卒死活的斥责和抗议,寄托着对戍卒遭遇的深切同情。

调笑令·边草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译文及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鉴赏

创作背景

简析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