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译文: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

注释:吞声:声将发又止。踯躅:徘徊不前。

赏析:诗人用反诘语气强调道出,心非草木,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但接着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将即将爆发出的巨大悲慨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透露出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又称他为鲍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