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会风流。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高绛阙,依约蓬丘。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襦温袴暖,已扇民讴。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译文
苏州是个风流之地。人烟稠密,风貌美好,房屋高低错落有致地建在水边、山坡或山头上。高处如玉的楼台、朱红色的殿阁,高丛华丽,隐隐约约云雾中,犹如蓬莱仙山上的瑶台绛阙,似天上宫阙。城区民宅密集,人口众多,整饬有序,千家万户财富物庶,称雄超越于两浙路的其他十三州。到处都是美人、画舫、红楼。
长官掌管一方军政要务。在你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社会富庶,百姓无不天天浸处于欢游之中。百姓丰衣足食,传唱《襦袴歌》,讴歌甘雨随车、仁风扇动的惠政仁德。总有一天,你会重新得到重用,即将命前锋之车开路,重整舟楫渡过巨川大河,去施展自己的匡世济时的大志,会驾着车驾去做宰相。到那时,百姓也难以挽留你了。
注释
吴会:指苏州。一说指杭州。
瑶台:传说中的神仙居处。这里指雕饰华丽的楼台。
蓬丘:蓬莱仙岛。
万井千闾:千家万户。古代八家一井,二十五家一闾。指人口聚集地。
雄压:超过,盖过。
十三州:泛指江浙地区。
触处:到处。
青蛾、红粉:指美人。
元侯:地方行政长官。
讼简时丰:政治清明,社会富庶。
襦温袴暖,已扇民讴:襦,短衣。袴,裤子。扇,传播。形容地方官施仁政于民,受到人民的爱戴。典故出自《后汉书·廉范传》:东汉廉范,字叔度,任蜀郡太守。前任为防止火灾,严令禁止百姓晚间点灯夜作,但很多人仍偷偷地夜作,火灾依然不断。廉范到任,废除旧令,让人储水备灾。百姓称便,生产发展,民物丰盛。民间作歌颂扬说:“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短袄)今五绔。”
旦暮:早晚。
锋车:战车。这里指的是长官的车驾。
命驾:驱车前往。
济川舟:宰相。
这是柳永为进呈给当时知苏州的范仲淹而作的一首投献词。有学者研究,柳永曾途经苏州,拜谒范仲淹,并献词这首《瑞鹧鸪》。
此词中吴会、襦温裤暖、已扇民讴、锋车、济川舟、沙堤等均为典实掌故,将古越吴会稽郡和吴郡、汉代蜀郡太守廉范惠政仁德的故事、晋代追锋车、出自《尚书·说命上》借指辅佐帝王的“济川舟”以及唐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典实的沙堤等在词中融为一体,使整首词显得既清高雅致,又有历史厚重感。虽是献媚的投献词,但媚而不俗。这首词对于苏州颇有影响,它为苏州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金丽娜 译·乐章集·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吴会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点明吴会的经济繁荣与地理优势;下片则转向对治理者的赞美与离别的感慨,同时也寓含对治理者未来仕途的美好祝愿。全词媚而不俗,既清高雅致,又有历史厚重感。词中写地方财富物庶,街市整饬有序,社会政治清明,以歌颂地方长官的仁政。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