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万兴的是你要去的吴洲也有明媚的月亮,我们虽隔千里,见月就如我们互相见面,可以聊慰相思之情。
注释:千里:指路途遥远。
赏析:此句表达了虽远隔千里,但借明月寄托相思之情的真挚情感。
张舍人这次去江东,就和你本家著名的张翰去江东的季节一样,正值秋风吹起的时候。
秋高天清气爽,一雁远远飞去,海阔天高,载你的孤帆迟迟不舍离去。
眼看白日就要下山了,你这一去,怕是沧海渺茫,再见难期。
万兴的是你要去的吴洲也有明媚的月亮,我们虽隔千里,见月就如我们互相见面,可以聊慰相思之情。
此诗主流观点认为是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游襄送别友人阳时所作。一说为孟浩然所作,并题为“送张舍人往江东”。
参考资料: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曹永东·孟浩然诗集笺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以月为线索写诗,是李白常用的手法。在《峨眉山月歌》中,那故乡的明月似友人依依送别;在《月下独酌》中,孤独的诗人只有以月为伴排遣苦闷。这里,李白又以明月为自己的化身与友人道别。
这位姓张的朋友要去南方,李白站在江边与他话别,先借用典故人物张翰不恋官位而慕家乡鲈鱼的故事,烘托张舍人高洁的人格。古人写诗,往往避俗就雅,诗是写给官员的,并不写他官位高、职权大,春风得意令人羡慕,因为那样既显得主人如小人得志,也显得作诗的人趋炎附势,所以常在给官员的诗中专写其脱俗的一面,在写给初出茅庐的读书人时重点突出其凌云之志,祝愿他大展宏图。张舍人已是朝中要员,李白这首送别诗下笔十分有分寸,从高洁的人格入手,并且也暗合“秋风时”时间概念并点题。
接着写送别时所见之景:天高云淡,晴空万里,一队大雁高飞远去消失在视野之中;江面上友人的小船正慢慢驶向远方。这两句用高天阔海为友人的远行展示了一幅宽广的前程,其祝福之意也蕴含其中了。“天清一雁远”这句写得清丽优美,灵动飘逸,深得诗家好评。接着抒发离愁,太阳快要落山了,诗人的心情也因友人的远去而惆怅黯淡下来,人在飘泊之中,如那逝去的流水,何时能再相见,的确无法约定。一个“杳难期”,字少情长,离别时的种种思绪都于此三字传出,令人酸鼻。只好对友人说:你在吴地如能见到明月,那就是我在远远望着你。月是常见的、亲切的,李白要告诉友人的是,正是友情如月常在,虽分别千里,却随时相伴。“见月”而“相思”,本是传统的心理习惯,但诗人偏不实写,而是借“如”和“幸”。妙笔一点,不仅突出地表达了对友人真挚浓烈的情谊,而且以假设语气给诗句增添了空灵之感。同时,送别虽偶露感伤,却以明月寄相思结束,给人以欣慰和亲切之感。
这首诗词旨婉切、章法严密。不孤立写景,而是借景见人,由景传情;不直写自己思友,而是通过对友人的希望来反衬自己的思恋情怀,从而加强了表达效果。
参考资料:
栾睿·李白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霍松林·李白诗歌鉴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送张舍人之江东》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借用张翰因思念家乡鲈鱼而辞官的典故,赞美了张舍人高洁的人格,并将秋风、雁影、孤帆等自然景物融入诗中,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感伤氛围;诗人以天清雁远、海阔孤帆的景象为背景,寄托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这首诗词旨婉切、章法严密,不孤立写景,而是借景见人,其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