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绝不闻。
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
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
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
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
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拏肉屈强。
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
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
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
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译文
仓颉造字留下的鸟形痕迹已模糊难辨,文字演变如同天上飘动的浮云般不定。
陈仓出土的十面石鼓文又出现讹误错漏,大篆小篆衍生出八分书。
秦朝的李斯、汉朝的蔡邕是书法大家,中间多少书家却无人知晓。
峄山的碑文被野火焚烧殆尽,枣木传刻的字形臃肿失真。
苦县的光和尚书法瘦硬如铁,方知书法贵在瘦硬方显神韵。
可惜李斯蔡邕已不可复见,幸有外甥李潮提笔续写传承。
尚书韩择木与骑曹蔡有邻。
开元以来八分书数他们最精,李潮已集二人所长成三家。
何况他小篆直逼秦相李斯,笔势如快剑长戟森然并立。
八分书一字能值百金高价,笔力如蛟龙盘屈筋骨强健。
吴郡张旭自诩草书雄壮,但草书不宗古法空有其表。
怎比得上李潮不随波逐流,直追李斯蔡邕前辈风范。
在巴东偶遇李潮求诗,拖延月余才写成此篇。
如今我年老才力衰退,李潮啊真不知拿你如何是好。
注释
苍颉:仓颉,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被尊为“造字圣人”。
茫昧:模糊不清。
讹:错误。
八分:字书体名,字体似隶而体势多波磔。
峄山:山名;即邹山又名邹峄山、邾峄山。在山东省邹县东南。
盘拏:形容纡曲强劲。
流宕:漂泊,流浪。
逾月:时间超过一个月。
《李潮八分小篆歌》云:“苍颉鸟迹既茫昧……书贵瘦硬方通神。”此诗叙书之颠末,可谓详尽,后人笔力岂能到此!而《峄山碑》“枣木传刻”之语,尤为人所取信,往往引以为证。……东坡《墨妙亭》诗云:“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盖东坡学徐浩书,浩书多肉。用笔圆熟,故不取此语。殊不知唐初欧、虞、褚、薛,字皆瘦劲,故子美有“书贵瘦硬”之语,此非独言篆字,盖真字亦皆然也。
《宣和书谱》:至唐则八分书始盛,其典翌盖类隶而变方,广作波势,不古不严,岂在唐始有之耶?杜甫作《八分歌》,盛称李潮、韩择木、蔡有邻,是皆唐之诸子,而今所存者又皆唐字,则(蔡)希综、蔡琰之论安在哉?
《杜臆》:“字体变化如浮云”,一语便括全篇。鸟迹变而大小篆,又变而八分,至变时草书,极矣。大小二篆与八分犹未失古意,若草书则非古矣,雄壮何足取!……瘦硬之书,未易形容,故自恨才力之薄,暗相照应,如此作结亦新。
《义门读书记》:此句中并贯注草书(“字体变化”句下)。结句美潮愈淡愈至,亦变化超脱。
《唐宋诗醇》:论书皆中肯綮,坡老云:“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特借作跌宕耳,非遂不许其论也。结亦瘦硬无比。
《昭昧詹言》:分合变化,随手灵机,不似韩欧以下,尺寸可寻。……此与《公孙大娘弟子舞剑》首,皆须熟读,盖其章法之妙,直与史迁之文相抗矣。
《读杜心解》:篇中述朽学源流,最委悉矣。……斯、邕小篆八分为李潮本派,此属正陪,乃宾中主也。择木、有邻,时代与潮为近,贴身又人一陪。主中又请宾也。然则潮为主中主矣,而着笔反不多,惟以奄有韩、蔡,辈行斯、邕为称许:则仍用借宾定主法,觅其评书之旨,则以“肥”为宾,以“瘦硬为主”。……结以作歌“力薄”自谦,亦是“瘦硬”反面话头。……又是一样借宾定主法。韩、苏之祖。
《杜诗镜铨》:复用草书作衬,极五花八门之致(“吴郡张颠”二句下)。尾声如歌之有乱,极尽赏叹(“我今衰老”二句下)。
《十八家诗钞》:张云:酣恣淋漓,跌宕变化,而周规折矩,动合自然。此所以为诗圣。又云:神光离合,真乃挥霍纷纭争变化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长,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