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多大宅,列在街西东。
往往朱门内,房廊相对空。
枭鸣松桂树,狐藏兰菊丛。
苍苔黄叶地,日暮多旋风。
前主为将相,得罪窜巴庸。
后主为公卿,寝疾殁其中。
连延四五主,殃祸继相钟。
自从十年来,不利主人翁。
风雨坏檐隙,蛇鼠穿墙墉。
人疑不敢买,日毁土木功。
嗟嗟俗人心,甚矣其愚蒙。
但恐灾将至,不思祸所从。
我今题此诗,欲悟迷者胸。
凡为大官人,年禄多高崇。
权重持难久,位高势易穷。
骄者物之盈,老者数之终。
四者如寇盗,日夜来相攻。
假使居吉土,孰能保其躬。
因小以明大,借家可喻邦。
周秦宅崤函,其宅非不同。
一兴八百年,一死望夷宫。
寄语家与国,人凶非宅凶。
译文
长安有许多阔大的宅第,排列在大街的东西两边。
朱红的大门内杳无人迹,房屋回廊都荡荡空空。
枭鸟鸣叫于松、桂树的枝条之上,狐狸藏身在那兰、菊花的花丛。
院子滋生绿苔地上黄叶覆盖,日暮时在地面还经常会刮起旋风。
宅子的旧主做的是将军丞相,获罪朝廷后被流放到巴地、庸地。
后来的主人也是王公卿相,又不幸卧病死在了其中。
先后换了四五个主人,灾祸接连在此地汇集发生。
自从十年以来,宅子一直不利于此宅的主人翁。
刮风下雨毁坏了屋檐,蛇和老鼠在墙基打了好多的洞。
其他人心生疑惑不敢购买,房子一天天毁坏下去,白废了当年修建的苦功。
真是感叹啊那些俗人的头脑,他们的头脑是那样的愚蠢昏庸。
他们只担心灾祸的降临,却不去思考灾祸因何而产生。
我今天题写下这首诗歌,想让那些迷信的人领悟清醒。
凡是做大官的人,他们的年岁高俸禄多,但权大位高了,势必难以持久兴盛。
骄横之人最终难免失败,年老的人也极易生病命终。
这四样(权高,位重,骄横,年老)就像强盗贼寇,白天黑夜对主人发起了进攻。
那些人就算居住在吉宅里,谁又能保证其身家不遭受灾凶?
由小事可以说明大事,借着家事也可以明白国家的吉凶。
周朝和秦朝都以关中为建业之地,这样的“宅地”吉凶本无任何的不同。
周朝兴起后延续了八百多年,秦朝鼎立却仅存十多年,二世在望夷宫最终送命。
寄语那家事和国事,是人事导致宅主遭遇了祸患,而非宅子本身能蕴生什么吉凶。
注释
这首诗作于元和初。
街西东:《旧唐书·地理志一》:“京师“皇城之南大街曰朱雀之街,东五十四坊,万年县领之;街西五十四坊,长安县领之。”
枭:即猫头鹰。树:全诗校:“一作枝。”
巴庸:古国名。巴国在今四川东部,为秦惠文王所灭。庸国在今湖北竹山一带,春秋时为楚所灭。
钟:聚集。
年禄:年龄、傣禄。
四者:指权、位、骄、老。
假使:即使。吉土:吉祥之地。
崤函:崤山与函谷关。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八百年:周朝享国的约数。
望夷宫:秦宫名,秦二世自杀于望夷宫,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及裴骃集解。
此诗约为元和四年(809)前后在长安所作,是与《新乐府五十首》同一时期、同一风格的作品。当时的长安,相传有许多“凶宅”,尤其是一些大官僚的住宅。据史书记载,这些凶宅有延康坊马镇西宅、延寿坊裴巽宅、昭国坊郑絪宅、永乐坊凶宅等。时人认为这是由于“风水”不好或有妖狐鬼怪占据其间而使其宅主人遭遇凶事,故一些大宅院任其荒废也无人敢住。诗人对此直言相陈,因作此诗。
参考资料:
赵立·白居易诗选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褚斌杰·白居易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
白居易·白居易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凶宅”,是当时封建上层一个富有特征的社会现象。诗人熟悉这些凶宅主人的厄运,敏锐透视表面物象,深刻揭示厄运原因。尖锐指出:“人凶非宅凶”。诗的主题思想不仅在于破除风水迷信,更在于深刻揭露封建大官僚变得腐败的一种内在规律,抒写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大官僚为了长久保持既得的权位利禄,因而竭力防备他人争夺倾轧,又怕自己寿命不长,便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骄横跋扈,迷信长生,结果反而心劳力殚,自致灭亡。换言之,这些权重位高的大官僚不再为国为民,而是保权保命,唯私利是谋。诗人借题发挥,进一步指出,国家犹如大宅,倘使一国之主也是这样只求保住一己天下的长存,则国家命运将同凶宅,短祚而亡。殷鉴不远,周代、秦朝的不同命运便是历史证明。周代八百年,而秦始皇意图万世,却落得二世而灭。显然,这一发挥,寄托着诗人对宪宗皇帝的殷切期望:既要审察权臣谋私,更要汲取历史教训。抓住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深入挖掘它的政治意义,提到国家命运高度来认识,含蓄而尖锐地向朝廷和皇帝提出劝诫,这正是《新乐府五十首》挖掘提炼主题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此诗的结构简洁明了。前半描叙凶宅的现象和情由,后半议论区宅的实质原因和引申发挥它对国家的讽喻。它保持着古诗传统的叙事议论方式,而把叙事和议论按照逻辑结构分别集中走来,先叙述事情,再分析议论。这样,与《新乐府五十首》相比较,它的政论性和散文化的艺术特点显得更为突出。这类政论性、散文化的讽谕诗,由于摆事实、讲道理的逻辑结构,加之语言浅显易晓,因而事理明白,较少启发含蓄,诗意韵球不多,容易流为押韵的论述散文。但这首诗虽有政论性、散文化的明显特点,却仍不失为一首有诗意韵味的好诗,有启发,也含蓄。这是由于诗人高明的表现手法和老到的语言技巧,兼有事理明白、意味深长的优点。
其一,叙事抓住特征和要点,生动准确,并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启发思索。前半叙事可分四个层次。首四句交待凶宅是长安贵官住过的大宅。次四句写凶象。“枭鸣”“狐藏”是恶禽凶兆,但“松桂枝”“兰菊丛”却是佳树香草,清高栖所。“苍苔黄叶地”是无人来往的寂寥,而“日暮多旋风”则是鬼魅活动的迹象。这就包含一个问题:如此好处所,为什么竟成了恶禽鬼魅盘踞地?再八句写验证。十年来,一个个贵官宅主接连遭殃,有的贬黜,有的病死。都不得好下场。看来宅中似乎确有恶禽鬼魅作祟,可证宅第风水不吉利。再次四句写恶果。贵官不敢买来居住,大宅荒废,听任毁坏。这就是说,结果是人遭祸殃,宅也被毁。如果说祸害由于宅凶,那么宅毁又因何来?除非真有鬼,否则不可解。前半叙事到此为止,在生动准确的描述中,步步深入地提出问题,归结到人祸宅毁,不由宅凶,仿佛有鬼。但是,显然并不是鬼魅作祟。
其二,议论尖锐深刻,概括精辟,警世醒时,发人深省。后半议论,也可分四层。“嗟嗟俗人心”六句承上启下,明确指出凶宅现象是世俗愚昧无知的表现,明白表示写作此诗是为了启发觉悟。其次六句分析贵官心理,指出祸因。诗人撇开风水和鬼祟之见不谈,直接分析宅主贵官的身份特点,又长寿又富贵。便表明祸因其实在于贵官自身。接着就高度概括出这类长寿富贵的大官自身有四个致祸的因素。重权,高位,骄傲,年老。有味的是,诗人是从自然的观点。仿佛客观地指出一种必然的存在,未予置评。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朝廷的高位也有极限,事物太满就要骄横,人的自然发展终归衰老。这是警诫,提醒大官注意,应当自觉地正视,正确地对待。再次四句便作结论,用譬喻和反问指出,遭祸的贵官宅主们不自觉、不正确地让这四个祸因在自己身上发作,结果自招祸殃,自取灭亡。诗写到这里,就主题“凶宅”而言,议论巴足。但诗人忧思更深,由家及国,引导人们关心国家命运,期望皇帝重视历史经验,所有末八句因小明大,借家喻国,指出思想愚昧的危害的严重性,举出周、秦兴亡的历史镜鉴,指出根本问题是“人凶非宅凶”。精譬有力,结出主旨。
其三,构思精深,手法多样,技巧熟炼,修辞讲究,引而不发,恰到火候。从上二点分析可见,诗在叙事议论集中的逻辑结构中,对整体的艺术构思是深思熟虑的。它每一层次是按事理逻辑安排的,但每一层次内容怎样表现和表达,显然多所斟酌,颇为讲究。有的平实叙述,有的着力形容,有的明白无误,有的耐人琢磨,有的正说,有的反问,遣词造句,既合古体,又不平板,读来有味。其中贯串全诗,最为突出的手法技巧便是“盘马弯弓引不发”,一层层叙事中包含着一个个问题,一层层议论中:又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层层回答,层层提问,最后作出结论:“人凶非宅凶。”这就有启发思索的效果,意味不绝的情趣,发挥了孟子教文引而不发的妙用,产生了诗意韵味,使政论性、散文化变为诗歌的一个艺术特点,而不流为押韵散文。
总起来说,这首讽谕诗首先以社会内容的现实性和思想见解的深刻性取胜,其次以高明的艺术手法和老到的语言技巧见长,因而它所体现的诗人自我形象是一位砭时深刻的爱国士大夫,一位造诣很高的成熟诗人,熔化成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切实中肯,精警清雅。
参考资料:
褚斌杰·白居易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
《凶宅》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封建上层社会中的“凶宅”现象,深刻揭示了官僚腐败的内在规律及其对国家命运的负面影响。诗人不仅破除风水迷信,更指出“人凶非宅凶”,强调是人的贪婪、腐败和私欲导致了不幸,而非宅邸本身。全诗以现实性和深刻性见长,主题明确,构思精深,语言通畅,前半部分叙述凶宅现象及情由,后半部分则深入剖析其本质原因,并引申至国家命运的讽喻;诗人在叙事中抓住特征和要点,并通过层层提问与回答,启发读者思考;在议论中则尖锐深刻,概括精辟、警世醒时。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田家樵采去,薄暮方来归。
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
傧从皆珠玳,裘马悉轻肥。
轩盖照墟落,传瑞生光辉。
疑是徐方牧,既是复疑非。
思旧昔言有,此道今已微。
物情弃疵贱,何独顾衡闱?
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
怀情徒草草,泪下空霏霏。
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会合属空委,泓澄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水榭收灯,虹梁待燕,判断韶华如许。九十芳辰,一半自今堪数。娇意绪、欲暖翻寒,懒心性、乍晴还雨。已飘残、梅雪鳞鳞,井桃花信未迟暮。
箫楼应惜冶思,谁在生香径里,和莺低语。约略东风,好似破瓜眉妩。刚宿露、蝶梦才匀,更惹烟、柳丝偷取。怅年时,一掬春愁,试分知解否。
我今寻阳去,辞家千里馀。
结荷倦水宿,却寄大雷书。
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
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
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