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山头的松柏树已经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山下泉水潺潺,声音哽咽着不断流淌。
举目远眺,山野间尽是一望无际的草海,绿油油的草色连绵不绝,黄河之水向东奔流,永不停息。
守在边疆的少年将士们,看到我却不认识,却发现是不相识的异乡人。
注释
榆林郡:隋置,即胜州,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地。
“山头”二句:化用《陇头辞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黄河:黄河流经檎林郡。
黄龙:古城名,又称和龙城、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十六国北燕建都于此,南朝宋因称之为黄龙国。
戍:指边防地的管垒、城堡。
游侠儿:指边防将士。
汉使:以汉喻唐,作者自谓。
参考资料:
钱文辉著.唐代山水田园诗传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110页
傅东华选注;马卉彦校订.王维诗:崇文书局,2014.09:第53页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夏季,王维以侍御史身份,出使榆林、新秦二郡。第二年春作此诗。
参考资料:
邓绍基 周秀才 侯光复主编.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王维:大连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第179页
此诗抒写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孤寂和思乡愁情。
首句写他们守卫的山。山头松柏成林,山下泉声呜咽,使远离家乡的征人为之伤心。这两句作者化用乐府《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借其意境写乡愁。中间二句写春天山野春草、黄河奔等,景象阔大、荒凉,触动征人愁思茫茫。诗人写春草色,黄河东流等,或纪事,或写景,其事与景即皆为诗人所亲历亲见,均能给人以真实亲切之审美感受。最后二句写戍边的游侠少年好不容易见到朝廷派来慰问的使者,却发现是不相识的异乡人,深感失望,更加忧愁。汉使一词是诗人追赶时尚而用,因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堪与汉代媲美。不相识则边警频仍之愁,戎马辛苦之愁,功业未立之愁,有家难归之愁,都无从倾吐。也可以理解为得到赏识。
此诗虽无乐府之名,但用的是乐府体,全诗仅六句,首句仅五字,显出歌谣本色。诗以一个五言句领起,五个七言句,由平韵转为仄韵,用重言错综和排比句加强诗的音乐性,饶有民歌风味。起二句借用古乐府意境,接二句极口语化,一片淳朴,而景象鲜明。末二句作者与戍边者照面,虽非乡人故旧,但愁心相通,足见感情相通。诗人通过写景叙事来抒情,笔墨简洁,情调悲怆。
参考资料:
陶文鹏注评·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
王继洪,董乃斌编选·王维集:凤凰出版社,2014.10
王辉斌著·王维新考论:黄山书社,2008.5
杨文生编著·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9
《榆林郡歌》是一首杂言乐府诗。此诗写塞北春天风光与边防将士之乡愁,首句写边疆的环境,中间四句写边疆的景象,最后二句写战士见到使者却不识的惆怅情绪。整首诗借景抒情,善于化用,笔墨简洁,雄风怨调,诗人与戍边者照面,虽非乡人故旧,但愁心相通,足见感情相通。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天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