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疾风吹着船帆很快的行驶而去,消失在江面。
千里的路程顷刻就走完了,三江的风光尽收眼底。
坐在船中无事时就谈笑娱乐,说着夕日楚越之事。
犹铩羽飞落之处尸横遍野,怎不让人心折骨惊。
注释
从弟:古人从血缘脉络或礼法脉络出发,称共曾祖父不共父亲(属平辈)的亲属中年幼于己的男性为从弟。
会稽:县名,唐越州治所,今浙江绍兴。
倏尔:倏忽。
在:全唐诗校:“一作去。”
俄顷:顷刻。郭璞《江赋》:“倏忽数百,千里俄顷。”
三江:据《吴越春秋》注,三江指浙江、浦江、剡江。
坐:遂。
超忽:旷远貌。
落羽:犹铩羽,羽毛摧落。比喻落第。陈子昂《落第西还别魏四懔》:“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
分飞:乐府《杂曲歌辞·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以比亲友分离,各自东西。
惊骨:江淹《别赋》:“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孟浩然赴越之前。孟邕应试不第,要去寻访会稽,孟浩然到江边相送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李怀福·孟浩然诗集评注·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是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四句写征帆远去,兄弟俩将相隔千里之遥;后四句写别离情怀,将诗人惜别的悲痛写得惊心动魄。这首诗以律法入古,诗调悲苦,读之恻然,表现出诗人对孟邕科举落第的深切同情与自我境遇的共鸣,令人黯然神伤。
仕进无门而在乡间困守寂寞的诗人,对从弟孟邕落第的痛苦,可谓感同身受。在这首送从弟赴会稽游览遗闷的诗中,抒发出强烈深沉的悲哀。诗的起句“疾风吹征帆”,笔挟疾风,破空而来。紧接着写从弟的征帆倏忽间向空而没,兄弟俩将相隔千里之遥。“疾风”直贯前四句,将诗人惜别的悲痛写得惊心动魄。颈联把往日兄弟共欢娱的情景与即将远隔楚越作对比,令人黯然神伤。结尾总揽一笔,以“落羽更分飞”喻兄弟二人既失意又分离的苦境,发出“谁能不惊骨”的慨叹。诗人以律法入古,中两联对仗,却有意选用短促斩截的人声字作韵脚。诗调悲苦,读之恻然。
参考资料:
陶文鹏·王维孟浩然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花萼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
大家今夕燕西园,高爇银盘百枝火。
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
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
新谱霓裳试初按,内使频呼烧烛换。
知更宫女报铜签,歌舞休催夜方半。
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
琵琶羯鼓相追逐,白日君心欢不足。
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
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
一般行乐未知极,烽火忽至将如何?
可怜蜀道归来客,南内凄凉头尽白。
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