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荷花和柳叶啊,它们俩在秋天里都有点招架不住了,看起来都显得那么憔悴。
晶莹的露珠从它们身上滑落,就像是初尝离别的泪水在轻轻滴落。而当金黄色的秋风吹过,更让它们愁上加愁。
柳叶那原本像绿色眉毛一样鲜嫩的边缘,现在却甘愿放弃自己的美丽,一片片地枯萎掉落。而荷花那原本红扑扑的脸庞,也因为秋风的吹拂而心生怨恨,无奈地在水中漂流。
我不禁深深地叹息,作为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我更能体会到这种无奈和感伤。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仿佛还在昨天;可转眼间,就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注释
兼:又、和。
金风:指秋风。玉露、金风,泛指秋天的景物。
绿眉:代指柳叶。
红脸:代指荷花。
参考资料:
杜牧诗歌赏析
这首诗标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秋”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季节,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白天把偶然进入视线的荷花、柳叶、露珠,观察到它们的形态、动作,心有所感,加以艺术剪裁和点评,构成一幅色系清幽、情思蕴结的图画,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荷花”一意象表明对逝去光阴的叹惋,“柳叶”一意象营造出一种愁的悲凉意境。首联写荷花与柳叶满载忧愁,“不胜秋”更是表现出愁的程度之深。给荷花、柳叶赋予了人的情感,仿佛它们正满载忧愁在秋风中哀叹。
“玉露”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晶莹剔透,而后写露珠好似哭泣一般,给露珠赋予了生动的形象。“金风吹更愁”一句用了“金风”而不用“秋风”,形象地描写出秋日微风,仿佛要将人带入那秋日愁绪当中。“吹更愁”表现了作者的愁绪之深,秋风非但没吹走作者的愁思,反而使作者的愁绪更浓了几分,侧面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愁苦、惆怅,“愁”字直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奠定了全文情感的基调。
颈联“绿眉甘弃坠,红脸恨飘流”形象生动地表明了作者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慨叹,对于人生的叹息。“红脸恨飘流”写出了作者身在他乡的思乡之情。两联对仗工整,“绿眉”与“红脸”,“甘”与“恨”,“弃坠”与“飘流”相互对应,给荷花、柳叶的形象赋予了生命,也使作者的愁思跃然纸上;“甘”与“恨”二字给荷花、柳叶两意象赋予了人的情感,使之形象生动,通过荷花、柳叶写出作者自己愁苦、伤感的原因与程度。 “绿眉”与首联中“柳叶”形成映衬。表面上是指秋日柳叶甘愿坠落的景象,实际上由“绿眉”暗指自己正年轻却不再意气风发,似乎正走向人生末年的惆怅感慨之情。“红脸”与首联中“荷花”形成映衬。表面上写荷花不愿在水中任意漂流,实际上作者用“荷花”“红脸”指代自己,表现出作者四处飘荡远离家乡的悲伤之情与对时光流逝自己却无所作为的无限感慨。 作者用“甘”“恨”两个拟人化的词语形容景物柳叶、荷花,实际上这二字正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弃坠”“飘流”既指荷花、柳叶又指作者自己,一语双关,“弃坠”看似柳叶无奈坠落,“飘流”看似写荷花在水面上漂浮流动,实际上暗指自己身在他乡四处漂泊。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荷花、柳叶上,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最后一句“叹息是游子,少年还白头”点明了这首诗中作者的中心思想,表明了作者“游子”的身份。“叹息”也写出作者身在他乡,抑郁不得志的感叹;“少年还白头”表明作者虽年少却出现白发,还有许多的事情让作者思虑过度,对自己自身状况的自嘲,写出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自己却无所作为的悲伤感叹。 全诗每联最后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全诗无处不透出作者的忧愁,诗虽简短,作者却能用有限的字句通过景物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表达出深深的愁绪与对时光逝去的感慨。
参考资料:
杜牧诗歌赏析
杜-(公元803-约852年),字-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驱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虎啸谷风起,龙跃景云浮。
同声好相景,同气自相求。
我情与子亲,譬如影追躯。
食共并根穗,饮共连理杯。
衣共双丝绢,寝共无缝裯。
居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
子静我不动,子游我不留。
齐彼同心鸟,譬此比目鱼。
情至断金石,胶漆未为牢。
但愿长无别,合形作一躯。
生为并身物,死为同棺灰。
秦氏自言至,我情不可俦。
王定国访余于彭城,一日,棹小舟与颜长道携盼、英、卿三子,游泗水,北上圣女山,南下百步洪,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时以事不得往,夜著羽衣,伫立于黄楼上,相视而笑。以为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余年矣。定国既去逾月,复与参寥师放舟洪下,追怀曩游,以为陈迹,岿然而叹。故作二诗,一以遗参寥,一以寄定国,且示颜长道、舒尧文邀同赋云。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余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轻舟弄水买一笑,醉中荡桨肩相磨。
不似长安闾里侠,貂裘夜走胭脂坡。
独将诗句拟鲍谢,涉江共采秋江荷。
不知诗中道何语,但觉两颊生微涡。
我时羽服黄楼上,坐见织女初斜河。
归来笛声满山谷,明月正照金叵罗。
奈何舍我入尘土,扰扰毛群欺卧驼。
不念空斋老病叟,退食谁与同委蛇。
时来洪上看遗迹,忍见屐齿青苔窠。
诗成不觉双泪下,悲吟相对惟羊何。
欲遣佳人寄锦字,夜寒手冷无人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