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暮年眼力嗟犹在,多病颠毛却未华。
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
他时雨夜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亩蔬。
更有南堂堪著客,不忧门外故人车。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译文
江上西山遮掩了一半江堤,此地的亭台楼阁一时间全都朝西。
独有南堂建造在西南方向,可以卧一千张风帆在浅滩收起。
我年纪已经老大,且喜眼力实不比以前稍差,虽然时常生病,头顶的毛发却未变花。
特地在明亮处开一小窗,细写小字在这窗下,还又打开一个昏暗的房间,好观一炉火中如何炼制朱砂。
从前每当夜雨绵绵,我总是烦恼着频频移床,因为厌憎添人愁闷的雨声滴在我满是客愁的心上。
如今一听雨打南堂新瓦,似乎已闻到东坞一阵阵荷花幽香。
山居的我割取了众多蜂房的原蜜,幼子新近分畦种植了五亩蔬菜。
还有建好的南堂足可以待客,不愁友人的车马停满门外。
我扫了地,点了香,然后关上门睡觉。竹席上的纹路像水波一样流畅,床帐轻盈得像烟雾缭绕。
有客人来了,我从梦中惊醒,一时不知身在何处。我走到西边窗前,掀起窗帘,只见海浪滔滔,一直连接到天边。
注释
南堂,在临皋亭,俯临长江,是作者贬谪黄州后居住的地方。
西山:即樊山,在今湖北武昌西,与赤壁隔江相对,上有苏园,为苏轼贬居黄州时的读书处。
此邦:指黄州。
台馆:楼台馆阁。
浅溪:谓浅滩,近岸水浅处。
嗟:表示赞叹。
颠毛:头顶之发。
幽室:昏暗的房间。
养丹砂:以炉火炼丹砂。置朱砂于炉中炼制,然后服用,为道家法术。
他时:指旧时、昔日。
困:指困扰。
坐:介词,因,由于。
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此处指坞中池塘。
山家:山居的人家,此诗人自指。
房:指蜂房。
畦:原指田畦,田垅,此处用为动词,指分畦种植。
五亩蔬:孟郊《立德新居》诗:“独治五亩蔬。”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有云:“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五亩非实指。
簟:竹席。
参考资料: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这组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南堂新葺之时。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先寓居定惠院,后迁居距离大江八十步的临皋亭(驿)。元丰六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临皋亭的南畔筑三间屋,苏轼名之曰南堂,完成后即景抒怀,作此组诗。
参考资料:
曹济平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组诗的第一首开头二句描绘临皋亭依傍西山,俯临长江的地理形势。接着用特写镜头刻画南堂窗含大江,极目远眺的景色:只见江中千帆停泊,江面一片烟波渺茫。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景物寥廓的画面。
第二首由景及人,写南堂主人公的形象。前二句描写诗人虽已年老,却依旧眼明身健,两鬓青青,见出他身处逆境却能泰然自若的开阔胸襟,以及尽管政治上遭罹严酷的打击,精神则不可屈曲的坚毅性格。后二句展现诗人明窗下写小字,幽室中养丹砂的日常生活场景,由此显示他宁静淡远的心境。苏轼谪居黄州后,常常“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黄州安国寺记》)。他专心写小字也好,学道士养丹砂也好,都是为了达到忘世忘物的清虚境界,从而得到心灵的充实和自我愉悦。这境界是诗人从老庄、释道等思想中悟到、求得的。
第三首承上写诗人幽居的心境。这首诗环绕着对雨声引发的不同感受,表现了昔日与现今全然迥别的两种心境:过去每当夜雨时诗人便频移床铺,怕听点点雨声滴上愁心。如今,久已安于逆境的诗人,心境已由愤激不平趋于超脱恬静。尤其是营造了临江的新堂,给他不幸的贬居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诗中写出当诗人听到雨滴南堂新瓦的铿锵声,不由得浮想联翩,想象东坞的荷花被雨催开,进而想象已经闻到阵阵荷香。诗人把艰危孤寂的贬斥生活也大大地艺术化了,这里体现了他对人生深深的热爱,以及随缘自适的乐观性情。
第四首抒写诗人的清贫生活。“山家”二句艺术地概括了诗人垦殖以自给的艰苦情景。“更有”二句则从躬耕自给写到新葺南堂,透露出困厄的家境稍稍有了点变化。结局化用了陈平的故事,显示作者由南堂可以待客,不必为故人频来而担忧了。
第五首正面写安闲自得的情趣。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扫地焚香、闭门昼眠的情景。诗中所写清凉如水的竹席和轻柔似烟的纱帐,美丽如梦境,也正是宜于做一场好梦的场所,于是诗人沉入深深的睡乡。诗人写出有客到来惊醒他时,他仍速离惝恍,不知身处何所的情状,十分真切。末句以西窗外碧浪连接远天、浩渺无边的清远壮阔之景作结,衬托了诗人超然尘外的闲静心境。这种心境,并非源于一般士大夫优游卒岁的生活,而来自诗人善处逆境的旷达性情。诗中表现的是一种潇洒清旷的宁静的美。
参考资料:
曹济平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
《南堂五首》是一组七言绝句。此组诗围绕置身于南堂的种种感受而写,立意各自不同,五首分列开来,独立成篇,但又相互联接,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画,表现了清静而壮美的自然环境,表达了悠闲自得的感情,创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气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
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