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去年在荆南时,梅花盛开如雪一样;今年到了蓟北,漫天的雪花如盛开的梅花一般。
昨南今北,令人叹息人事的变化无定;让人感到高兴的只有时光去了又再来,不失常度。
守卫边镇士兵的歌声连夜不息,京城的烛火彻夜大放光明。
向西遥望长安,希望回到朝廷,献酒于君王,祝他寿比南山。
注释
幽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蓟县(位于北京市西南)。
荆南:唐代方镇名,治所在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县)。
蓟:即指幽州。
边镇:指幽州。
戍歌:守卫战士唱的歌。
连夜:一作“连日”。
京城:即长安。
燎火:庭燎,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
彻明:入夜到天明。
开:开放。此引申为大放光明。
日:喻指皇帝。
参考资料:
刘文蔚. 唐诗合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88-389.
王远国著. 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M].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3-34.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正月。前一年春由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受命为右羽林将军、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在任数月,“禁暴丰财,安人戢兵”,政绩颇可观。遇此新岁,心情喜悦,这诗是作者迁为幽州都督时因岁序之改有感而作。
参考资料:
刘文蔚. 唐诗合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88-389.
诗歌卷(三)---隋、唐、五代[M](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84-85.
《幽州新岁作》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二联写诗人被迁幽州后而感岁序之变,末二联写在幽州而想念京城。全诗隐隐透露出诗人时时思欲回到京都,献寿于君侧,希望重新得到君王信任的思想。全诗充满乐观气氛,诗中体现诗人时此时彼的仕途遭遇,其中饱含着对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触;然而,字句却十分秀雅,未露丝毫伤感痕迹,可见诗人运笔手法之高妙。
诗的首联写的是,诗人去年任荆州大都督长史时,见到荆南的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诗人从南方来到了北方,幽州的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这句诗用了互喻的手法。所谓互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互相设喻, 即先用喻体比本体, 再用本体比喻体。这种比喻使两种物象缠绕勾连, 曲折有趣,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读来有循环反复之妙趣 , 增强了韵文的韵味与节奏, 强化了艺术感染力。互喻的手法在古诗中很常见,比如,南梁范云的《别诗》中有句曰:“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宋人吕本中《踏莎行》词中有句曰:“雪似梅花, 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张说的灵感当来源于范云,而吕本中的句子则很可能从此联而来。此联通过去岁今年同期所见,一是江南春色,一是北国冬景,体现诗人时此时彼的仕途遭遇,其中饱含着对人生无常,仕途坎坷的感慨。然而,字句十分秀雅,未露丝毫伤感痕迹,表达十分蕴藉高妙。
颔联讲的是,诗人南北流离,转徙如蓬,叹息人事的变化不定。然而,旧岁去了新年来,周而复始,不失常度,却也使诗人感到欢欣。这是紧承上联发的感慨。出句抒发了一种世事茫茫难自料的深沉情感。对句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骨子里却潜藏着一种时光蹉跎的复杂心理。句中“去复来”三字,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诗人在新年对政治生命复苏的预期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人的语言极其委婉,将怅惘而又急切的心情藏在轻松的笔墨之下,使得诗歌的韵味更加悠远绵长。清代学者谭宗在《近体秋阳》中评价这首诗说:“常调尔,顾但见其老,而不嫌其俗,以其气清语真也。”“气清语真”确实是本诗语言的最大特色。
后二联中,诗人满怀深情地说,他身在边镇,心在京城,耳听着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绝的歌声,眼却遥望着朝廷燃起的彻夜不息的烛火,殷切期盼尽快回到长安,值此新春之际,举杯献酒,敬祝皇上寿比南山。至此,诗人企望重新来到君主身边,再次受到信任的心情才明白地表露了出来。 总的来看,这首诗紧扣题中“新年”发感慨,表心愿,娓娓道来,意脉相联,轻松自如。将对人生无常的怅惘之情,仕途坎坷的忧虑之情,新年仕途进步的愿望之情,对京都的思念之情,对皇帝的颂扬之情,都表达地含蓄蕴藉,自然妥帖,开启了盛唐诗歌的新气象。当然,像尾联这样的文字多少有媚上之嫌,然而,诚如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中所说: “上寿近俗,但君王不得不尔。”
参考资料:
王远国著. 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M].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3-34.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
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
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
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