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译文
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如果不是嫦娥“嫁”了过去,那么是谁留在月亮上??
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注释
将旦:天快亮了。
《天问》体:《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用《天问》体即用《天问》的体式作词。
可怜:可爱。
悠悠:遥远的样子。
别有:另有。
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
天外:指茫茫宇宙。
汗漫:广阔无边。
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
飞镜:喻明月。
姮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两句:意思是据人说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又无法探明其究竟,真让人不可捉摸而发愁。谓:据说。问无由:无处可询问。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意思是如果月亮果真是从海底经过,就怕海中的鲸鱼横冲直撞,把月中的玉殿琼楼撞坏。长鲸:巨大的鲸鱼。纵横:横冲直撞。玉殿琼楼:代指月亮。神话传说云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两句:意思是蛤蟆本来就会游泳,月经海底对它并无妨害,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沉浮?虾蟆:蛤蟆。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故:本来。堪:能够。云何:为什么。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解沉浮:识枷生,会游泳。
若道:假如说。
无恙:安好,无损伤。
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参考资料: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辛弃疾词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第296页 .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 .杨忠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辛弃疾词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第293页 .
辛弃疾写过不少中秋题材的词,但这首比较特别。从词的序言中看,词人点明了这是一首用“天问”体写成的“送月”词。词人“送月”一反传统,既不叙悲欢离合,也不写游子思妇,而是依据自己对浩瀚天空的观察并结合想象,仿照屈原词天问》的写法,融会有关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上片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的疑问。“可怜今夕月”,首句先对月亮赞美,以下便接连提出疑问。“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先问,可爱的月亮降落到什么遥远的地方去了?继而问,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方升起?词人的大胆想象,与今天月亮绕地球转的道理相近,也说明他对客观自然观察细致,才具有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在对月亮的出没作了猜想之后,词人又针对有关月亮的自然现象和神话传说提出了一系列疑问:是不是天外空空荡荡无涯无际,只是一股大风把明月送走了?月亮无根悬在空中,是谁把它系住了?月宫的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这些问题对今天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就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来说,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也说明词人对有关月中嫦娥的神话故事产生了怀疑。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对有关月亮的传说,陈述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提出疑问。“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这两句是针对月亮的运行路线说的。词人说,有人认为月亮运行经过海底,却又无从查问,这种说法让人迷茫困惑忧虑不解。以下便针对这种说法谈了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由“怕”字领起,是写词人的担忧,如果月亮真的经过海底,他真担心海中往来奔突的鲸鱼,撞坏了月宫中的华美宫殿。“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传说中月亮上面还有蟾蜍和玉兔,词人禁不住问,在月亮通过海底的时候,本来就会游水的蛤蟆固然无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么办呢?“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结尾两句更进一层,对月亮运行经过海底的说法提出问题。“无恙”是对上边疑问的总结,是说如果月宫中的房子不被撞坏,玉兔也和蛤蟆一样,顺利渡过大海,没有发生任何问题,那么圆圆的月亮又为什么渐渐地会变成如钩的月牙呢?
词人想象的翅翼,一会儿飞向广阔的太空,一会儿沉入深幽的海底,对月亮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奇,问得妙,问得异想天开,饶有风趣,耐人寻味。词人把有关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巧妙地加以编织,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创造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形象。月宫里的玉兔、蟾蜍被写得活灵活现。全词以有限的问句,表现了词人在皓月当空的夜晚,面对明月,面对宇宙,甚至面对社会人生无限多的困惑和不解所产生的疑问,其实这正是词人内心郁闷的一种流露,一种释放的方式。词人通过这首词或许表现了这样的寄意:那浩瀚的夜空、清冷的月宫都有人关注、有人发问,可是自己满腔的悲愤、痛苦和委屈根本没有人关注、理解。这样一来,就使词的主旨得到了深化。词人的众多疑问,在今天看来已不是问题。但鉴于辛弃疾生活的时代,鉴于当时的认识能力,他能有这样的发问,表现了大胆的求索精神,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辛弃疾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辛弃疾诗词赏析·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
贺新辉主编·宋词名篇赏析 第3册 图文本·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
此词作于庆元中辛弃疾罢居瓢泉时期。南宋朝廷对于罢职的官员,虽然不再委任职务,但给以丰厚的钱财,这使得辛弃疾能够在生活上比较宽裕,因此与朋友交游饮宴也很平常。此词为词人在中秋之夜举行宴会招待客人时所作。
参考资料:
(宋)辛弃疾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稼轩词编年笺注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南宋)辛弃疾著·辛弃疾词 插图版·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中秋咏月词。词人效仿屈原词天问》体,对月亮提出了一系列疑问,对种种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对月亮东升西落、盈亏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猜测性解释,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求索精神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暗含其对人生、对社会的无限困惑和满腔悲愤、痛苦无人理解的郁闷。
全词在形式上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创造性地采用问句形式,通篇设问,一问到底,一气贯注,势如破竹。词人切入角度独特,想象大胆丰富,几乎用到了所有关于月亮的故事传说,既充溢着浪漫主义色彩,又包含着生活逻辑,更有难能可贵的科学断想,新颖别致,境界深远。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东,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
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
实函斯活,驿驿其达。
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
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
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