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道东西出。
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
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
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
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
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
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
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译文
我在终南山南已走了几日,东西向的大路笔直如墨线。
望不尽一马平川千里的沃土,还有那密密桑林青青的麦田。
地近陕西民气风俗多豪放,人分两方又踢球又荡秋千。
苜蓿茂盛如云,马蹄轻快有力,杨柳树夹道而立,车声隆隆响彻云霄。
——站在象征古人兴亡的遗迹面前,放眼望去,只有山川如故。
将军坛上寒云低垂,丞相祠前暮春的斜阳已快要下山。
中原沦陷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军队出征江淮,要想收复失地绝非易事。
但终有一日,我们会看到大军从天而降,,而关中之地将成为我们复兴的根本!
注释
山南:即终南山之南,今陕西南郑一带。
函秦:指陕西、甘肃等地,古代属于秦国,那里有函谷关等军事险要。
秋千蹴(cù)鞠:秋千和蹴鞠是两种起源很古、流传很广的体育项目,这两种竞赛都与军事和武术有关。
苜蓿(mù xu):又名草头,俗名金花菜,是一种马爱吃的植物。
历历:分明的意思。
将军坛:指汉高祖刘邦拜大将韩信的坛,遗址在今陕西南郑一带。
丞相祠:指蜀汉后主刘禅为纪念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堂,遗址在今陕西南郑一带。
四纪:中国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就是四十八年。从诗人作该诗时上溯靖康之耻,金兵侵犯中原,已有四十六年。
金鼓:古代战争中使用的锣鼓,这里代指军队。
本根:根据地、基地。
参考资料: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37-39
张永鑫,刘桂秋.陆游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29
这首作于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春。这年三月陆游到达南郑县,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大约不久后在南郑附近终南山以南地区出行,因有此诗。南郑一带为南宋抗金前线,王炎又是一位很有恢复之志的将领,陆游初到前线,亲眼看到关中沃野千里的形势和豪爽刚健的民风,内心非常振奋,不禁对收复中原充满信心和期待,并从而改变了自己以前所持有的军事策略,认识到从江淮出师并不易于完全消灭金兵。以关中为根据地,向东收复中原更为可行。这首诗是陆游到南郑前线后的第一首作品。
参考资料:
王新霞,胡永杰.壮心未与年俱老 陆游诗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28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南道上的风景。诗人自己在这条大道上已风尘仆仆地行进了几日,眼前,东西大道宛如长绳,笔直而辽阔,无边无际。汉中之地,展现出一派平川沃野的壮丽景象:麦田青翠欲滴,长势喜人;蚕桑林郁郁葱葱,男女勤于耕织。这几句是摄影镜头中的广角镜,将山南的富庶之景描绘出来,这种富庶,无疑为军事行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
接下来的四句,则切换为细致入微的分镜头,描绘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此地与秦地相邻,民风民俗尚武豪壮,闲暇之余,人们以分队荡秋千和蹴鞠为乐,以此强身健体。苜蓿遍地,为马匹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杨柳依依,夹道而生,马车在驿道上络绎不绝。追溯历史,大抵在宋金对峙时期,南宋因失去战马产区,多依赖川马来补充军力,而南郑因马匹众多,成为了战略资源充裕的要地。。
下面四句,抒发了诗人对古今兴亡的感慨。汉中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遗迹犹存,但唯有山川依旧,千年未变。昔日韩信拜将的将军坛上,如今只有冷云低垂,仿佛在哀悼往昔的辉煌;而诸葛亮的祠堂,也沐浴在暮春的余晖之下,显得格外沧桑。当年韩信登坛拜将,辅佐刘邦成就一代帝业,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都曾屯兵于汉中。这南郑的历史,是多么辉煌。由此,陆游想到了南宋的现实:宋朝失去中原已经四纪了,从江淮出师北伐中原,屡次遭受挫败,实在不是一条必胜之道。看来如果要出师中原的话,还是得以关中作为根本。
陆游的这种战略构思,既与南郑的史迹相合,也是对南宋恢复中原的具体军事行动的反思。宋高宗一心与金朝议和,但和议最终被金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幸亏采石一战,虞允文以老弱之兵阻止金军渡江,其后宋孝宗即位,锐意恢复,遣将北伐,由江淮出师,却又因将帅不防,导致符离之败,从此意志消沉,不再敢言北伐。陆游有了在四和汉中的经历,其战略眼光陡然转变,改为以南郑为根据地出师关中,再由关中东出恢复中原。这种战略思想的转变,最早就体现在这首《山南行》中。
此诗以军事战略家的眼光来写山南之行,笔下的景物无不为其战备思想而服务,而对汉中古史迹的感慨,又蕴含着一股怅然之感:昔日的良才已逝,南宋何时才能有如许贤才呢?然而,这并不妨碍陆游提出他的由汉中取关中、由关中取中原的战略主张。因为陆游知道,不管有没有贤才,国家的山河破裂,都是需要这国家民族的每一份子去尽力恢复的。此诗中洋溢着的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得这种感慨愈发深沉动人,结尾蓦然而止,因前面有丰厚的内容和情感的铺垫,从而给人一种激励震动之感。
参考资料: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04
《山南行》是南宋时期爱国诗人陆游客居陕西南郑时所作的诗作。该诗描写了南郑县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以及地理位置,从而暗示出了南郑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南宋王朝的时政、军事的看法,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此诗洋溢着的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得这种感慨愈发深沉动人,结尾蓦然而止,因前面有丰厚的内容和情感的铺垫,从而给人一种激励震动之感。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何,夙夜无休闲。(夙夜 一作:宿夜)
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沉渊 一作:沉泉)
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
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
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飘飖 一作:飘飘)
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
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
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株荄 一作:根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