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琬早而辩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译文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早年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太后下令询问他日食多少。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时)年仅七岁的黄琬在旁边,说道:“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一弯新月呢?”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的话报告太后,并且认为黄琬十分与众不同,十分喜爱他。
注释
黄琬:东汉人。
辩慧:能说会道且聪明伶俐。
魏郡:古郡名。
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以:把。
诏:即“诏书”,皇帝的命令。
食:指“蚀”。
如:像。
应:回答。
而:并且。
奇:认为与众不同。
爱:喜爱。
这篇文章展现了黄琬早年的聪慧与机敏。年仅七岁的他,在祖父黄琼面对太后关于日食具体情况的询问而一时语塞时,巧妙地以“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作答,既形象又准确地描述了日食后的景象,化解了祖父的困境。黄琼对此大为惊讶,随即采用黄琬的回答上奏,并对黄琬的聪明才智深感惊奇与喜爱。这段故事不仅体现出黄琬超乎常人的辩才与智慧,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环境对孩童成长的重要影响。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
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
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喧笑语中。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欹侧鬓如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