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
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问谁有来自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镰刀。
岂敢没有三千蜀兵,(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
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注释
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言寇掠范围之广。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鲍照诗:“腰镰刈葵藿。”这一句中,自具问答,上四字问,下三字作答。
托身:寄身;安身。
参考资料: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4-185
杜甫因战乱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岁暮来到成都,没想到蜀中社会亦不安宁。史书对吐蕃等这年侵扰陇蜀的时间记载不详,而从杜甫写的这首诗来看,当在夏收五月间。当时正是麦熟时节,吐蕃、党项、奴刺等的贵族统治者即武装其部族前来抢收。当地农民们辛辛苦苦地从初冬忙到初夏,劳动所得的果实被一抢而空。他们不但掠夺农作物和财产,还掠掳丁壮,侮辱妇女。这就使人民落到了难于生存地步。但是,由于抽调兵力全力对付安史叛军,当地驻防唐军既少,又疲于奔命,不能保护人民。当时,杜甫在成都尹、东西川节度使武幕中任参谋,比较了解情况,有感于此,便写了这首可补史书不足的《大麦行》。
参考资料:
陈贻焮·杜甫评传(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李炎.杜甫《大麦行》赏析.惠州学院学报,1991(01)
此诗的开头两句很像汉桓帝时的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一下子即描绘出一幅农村荒生的悲惨图景,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唐代的社会面貌,其概括力是很强的。首句“大麦千枯小麦黄”典型地勾勒出当时农村一片荒凉的景象,显示了当时农民的困苦境况。“妇又行泣”,反映了当地妇女所受凌辱之痛。“夫走藏”,反映了当地男人不堪掳掠之苦。问题是谁给人民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诗人紧接着便正面地作了交代:“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这两人以感叹惊讶的语气说:在这东至集壁西梁大地区中,试问谁在收割麦子呢?还不是外来的胡人和羌人!此句言寇掳掠范围之广,充满着对敌寇的仇恨。诗人抓住“腰镰”收割这一典型现象,揭露了“胡与羌”侵扰内地的罪行,使其奸淫掳掠之惨状再现于眼前。这就充分地表露了人民对“胡与羌”的愤慨,也隐隐指斥了唐王朝的衰落而不能安边。为诗过渡到下面的议论和感叹作了铺垫。
诗的后半篇,“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两句,是伤蜀兵疲惫,鞭长莫及,无力制止“胡与羌”的侵凌。“三千人”,指调发援救集、壁、梁、洋四州,去山南西道一带逐寇的蜀兵,不是说蜀地驻军总共只有三千人。“岂无”二字含有讽刺之意,谓唐王朝失德败政,内乱不已,处处设防,军力分散,用于御寇的兵力已经没有多少了。这就写出了当年蜀中逐寇中众寡相悬、宾主不敌之势。这两句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部领辛苦”的深切同情,从而终于代为他们说话:“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归故乡。”这就说出了蜀兵和广大人民的愿望,表达渴望安定和平的心情。为此结束全篇,言外无穷剀切,既含蜀兵因人少疲惫,难于与党项、吐蕃争锋,不愿白白送死,而盼望还乡生产的意味,也说出了“走藏”之夫的典型心理,他们因怕抓去当兵而逃离乡土,不能不盼望还乡。显然,这殿后两句可以说最真切地写出了当时蜀中人民望治厌乱的情绪。所以,浦起龙认为这首诗,实际就是一首“代为遣调者之言”的《麦谣》,指出仇兆鳌认为这诗是杜甫自已“思东归以避之”,为“了无意味”(见《读杜心解》),是很有见地的。
这首诗是一篇叙事之作,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全用白描,无一藻饰词语,诗短小而精悍,充分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情感,可以说是毫不牵强地寓感慨于叙事之中的,读后耐人寻味,有一种语浅情浓之感。诗的最后情感强烈,而有节制,使用“安得”二字,巧妙地把美好的愿望和难得”的现实对照起来,欲抑先扬,欲摘故纵,比平铺直叙的渲染或夸饰,更具感人的力量。当然,这种撼人的艺术手法是诗人从《诗经》中取得借鉴的。如《诗经·卫风·伯兮》中的“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就是明知丈夫不能回还,而偏想以物疗忧,以表达不能忘优的一种手法。这里,诗人明知“蜀兵”和“走藏”之夫不可能回归故乡,而偏要说“如鸟有翅”、“托身白云”,深层次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朝政的失望之情,其意味不仅是深长的,而且在艺术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参考资料:
李炎.杜甫《大麦行》赏析.惠州学院学报,1991(01)
《大麦行》是一篇短小的七言歌行。此诗通过写胡羌统治者武装其部族来抢收粮食之事,表达了诗人对乱世百姓的深切同情。全诗不用藻饰,全用白描,短小精悍、语浅情浓,将诗人关心国事同情人民的情感,毫不牵强地寓于叙事之中,亦深层次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朝政的失望之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目所未优。天宝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恋伊西北庭度支副使。自公多暇,乃刀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乎其间,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于众草,势巃嵸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折,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邪!因感而为歌,歌曰:
白山南,赤山北。
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燕酒既清,燕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燕酒既多,燕肴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燕酒既湑,燕肴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