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卷二·慎独

刘子 Ctrl+D 收藏本站

善者行之总,不可斯须离,可离非善也。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越类也;足不蹑履,是夷民也。争处显而修善,在隐而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倮跣也。

善是行为的根本,不容许有丝毫偏离。若有背离,则不能称之为善。人应当如同需要戴冠和穿鞋一样,时时为善。头上不戴冠,是越人的风俗;脚上不穿鞋,是夷人的习惯。表面上行善却暗中作恶,就如同早晨戴冠穿鞋而夜晚却赤足露身。

  荃荪孤植,不以岩隐而歇其芳;石泉潜流,不以涧幽而不清;人在暗密,岂以隐翳而回操?是以戒慎目所不睹,恐惧耳所不闻,居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故蘧瑗不以昏行变节,颜回不以夜浴改容。句践拘于石室,君臣之礼不替;冀缺耕于垧野,夫妇之敬不亏。斯皆慎乎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

荃荪在独自生长时,其芳香不会因岩石的遮掩而消散;石缝中的泉水在隐秘的山谷中流淌,仍然保持清澈。人即使身处无人知晓的地方,难道能因隐蔽而改变自己的操守吗?因此,我们应当在看不到的地方保持警惕,在听不到的地方保持谨慎。居室中的行为应如同接见宾客一样庄重,而进入空屋时应如同屋中有人。蘧瑗在黑暗中驾车时仍然保持节操;颜渊在夜晚沐浴时仍然保持仪容端庄;勾践虽被囚禁在石屋中,却未失君臣礼节;冀缺在田间耕作时,依然保持夫妻间的尊敬。这些人都能在隐蔽的地方谨慎遵礼,守住善心,不因无人观见而改变善行,不因无人听见而改变操守。

  谓天盖高而听甚卑,谓日盖远而照甚近,谓神盖幽而察甚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日不显,莫予云觏。”暗昧之事,未有幽而不显,昏惑之行,无有隐而不彰。修操于明,行悖于幽,以人不知。若人不知,则鬼神知之,鬼神不知,则己知之。而云不知,是盗钟掩耳之智也。

天高高在上却能听察人间的善恶,太阳很远却能照到很近的地方,神灵隐秘却能够明察一切。《诗经》云:“即使独自处于居室中,也应当无愧于神明。不要以为屋内昏暗,无人能见。”不正当的行为,隐藏起来也不会不被察觉;混乱的举动,隐蔽中也会暴露。在明处修身养性,在暗处却行悖谬,以为无人知晓。即便人不知,鬼神亦明察;鬼神未见,自己也清楚。所谓无人知晓,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想。

  孔徒晨起,为善孜孜;东平居室,以善为乐。故身恒居善,刚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矣。

孔门弟子每天清晨起身,勤勉地行善;东平王在家中以行善为乐。因此,常常行善使内心无忧,举止无惧。独自站立时不愧对自己的身影,独自就寝时不愧对被子。对上可以沟通神明,对下可以安定人伦关系。在看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坚守道德,幸福吉祥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