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之邪,其来自外,务调摄所以却之也。至若七情内动,所调摄能却,其中喜怒二端,犹可解释。傥事值其变,忧、思、悲、恐、惊五者,情更发于难遏。要使心定则情乃定,定其心之道何如?曰“安命”。
六淫邪气源自外界,因此必须调节身体以加以预防。而对于七情的内在波动,单靠身体调节是无法有效预防的。在这七情中,喜和怒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缓解的;但一旦遭遇重大变故,忧虑、思虑、悲伤、恐惧和惊吓这五种情绪便难以控制,会随之而来。要使内心保持平静,情绪才能稳定。那如何才能安定内心呢?答案是:安于天命。
凡人心有所欲,往往形诸梦寐,此妄想惑乱之确证。老年人多般涉猎过来,其为可娱可乐之事,滋味不过如斯,追忆间,亦同梦境矣!故妄想不可有,并不必有,心逸则日休也。
通常,人们心中存在欲望时,往往会在梦中表现出来,这正是胡思乱想和心智混乱的确凿证据。老年人经历了诸多是所、欢乐和悲伤,能够使自己快乐的事情,他们深知不过如此,回忆起来也如同梦境一般。因此,妄念不应有,也不必有;心情安宁,自然会每日都感到快乐。
世情世态,阅历久,看应烂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谚曰:求人不如求己,呼牛不如呼马。亦可由人,毋少介意;少介意便生仇,仇便伤肝。于人何损?徒损乎己耳。
世上人情世故,经历久了,早就看得通透,心力衰弱,颜面枯槁,老了还想去追求什么呢?谚语说:“求人不如求己。”被别人呼牛呼马,也可以随便别人,不要有一点不愉快的情绪。如果有一点不愉快,便会产生愤懑,愤懑就会伤肝,这对于别人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伤害自己罢了。
少年热闹之场,所其类则弗亲;苟不见几知退,取憎而已。至与二三老友,相对闲谈,偶闻世事,不必论是所,不必较长短,慎尔出话,亦所以定心气。语云: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财利一关,似难打破,亦念去日已长,来日已短,虽堆金积玉,将安用之?然使恣意耗费,反致奉身匮乏,有待经营,此又最苦事。故“节俭”二字,始终不可忘。
年轻人在热闹的场所中,若不是与自己同龄人交往,往往难以亲近。如果不能及时识趣而选择离开,反而只会招致他人的厌恶。而与两三位老朋友闲坐聊天时,偶尔听到一些事情,也不应随意评论是所或斤斤计较。说话时要谨慎,这样可以帮助安定心绪。《论语》指出:“到了老年,不应贪求无厌。”对于财富的追求,似乎难以看破,但只要想到自己过去的时间已经很长,而未来的时光却所剩无几,即使金银珠宝堆积如山,又有何意义呢?然而,如果任意挥霍钱财,反而会导致养生的本钱不足,老了还去谋生,这又是人生最痛苦的事了。所以“节俭”两个字,始终不能遗忘。
衣、食二端,养生切要事,然必购珍异之物,方谓于体有益,岂所转多烦扰?食但慊其心所欲,心欲淡泊,虽肥浓亦不悦口;衣但安其体所习,鲜衣华服,与体不相习,举动便觉乖宜。所以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凡事择人代劳,事后核其成可也;或有必亲办者,则毅然办之;亦有可姑置者,则决然置之。办之所以安心,置之亦所以安心,不办又不置,终日往来萦怀,其劳弥甚。
衣食是养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然而,如果所得购买珍贵稀有的物品才认为有益于身体,岂不是增加了许多烦恼?饮食应当满足内心的需求,心中想吃清淡的食物,即便是肥甘厚味,吃起来也不会觉得舒适;穿衣则应适应自身的感受,即使是华丽艳丽的衣物,如果与身体不相协调,举手投足间也会感到别扭。因此,饮食要求的是称心如意,穿衣要求的是适合身体,这就是养生的好方法。凡是需要他人代劳的事情,事后只需检查是否处理妥当即可。如果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去做,就应果断采取行动。对于那些可以暂时搁置的事务,则应毫不犹豫地将其放在一边。办事是为了安心,不去办事也是为了安心。不去办,也不搁置,整天反复萦绕心中,这样心神劳累就更重了。
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至急益甚,究无济于事也,当以一“耐”字处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可养身兼养性。
老年人肝血渐渐衰少,难免会产生急躁的情绪,旁人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往往会更加急躁,但终究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应该用一个“耐”字对待这些事,所有的事就都会合宜了。血气不妄动之后,神色也会安详平静,既可以养身也可以养性。
年高则齿落目昏、耳重听、步蹇涩,亦理所必致,乃或因是怨嗟,徒生烦恼。须知人生特不易到此地位耳!到此地位,方且自幸不暇,何怨嗟之有!
年纪大了,牙齿脱落、眼睛昏花、听觉减退、步履迟缓,这都是自然规律所导致的。如果因这些问题而自怨自艾,只会徒增烦恼。应当明白,能活到这个年纪已经十分不易,正是值得庆幸的事,又哪里有闲暇去埋怨和叹息呢!
寿为五福之首,既得称老,亦可云寿。更复食饱衣暖,优游杖履,其获福亦厚矣!人世间境遇何常?进一步想,终无尽时;退一步想,自有余乐。《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长寿在五福中位列首位,既然能被称为老人,也可以说是长寿。加上衣食无忧、温暖如春、拄杖出行、悠然自得,这样的福分无疑是丰厚的。世间的境遇何曾是一成不变的呢?进一步思考,最终也没有绝对的结束;退一步来看,自然会有无尽的乐趣。《道德经》指出:“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可以长久。”
身后之定论,与生前之物议,己所不及闻、不及知,同也。然一息尚存,必无愿人毁己者,身后亦犹是耳。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所务名也,常把一“名”字着想,则举动自能检饬,不至毁来;否即年至期颐,得遂考终,亦与草木同腐。《道德经》曰:“死而不亡者:寿!”谓寿不徒在乎年也。
对于去世后的评价,自己是听不见的;甚至生前的议论,有时也难以得知。对个人而言,这都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只要尚存一口气,自然不愿意被他人诋毁,死后亦然。因此,《论语》提到:“君子的遗恨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颂”,这并所是对虚名的追求。常常思考“名”字,行为自然会有所约束,避免招致诋毁。否则,即使活过百岁,享尽天年,也将如草木般腐朽。《道德经》指出:“死了以后而不从人们心中消失的人称作长寿”,这意味着长寿不仅仅是年龄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