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静为摄生首务。五官之司,俱属阳火;精髓血脉,则阴精也。阴足乃克济阳。《内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降者降伏之降,阴不足而受阳制,立见枯竭矣。养静所以养阴,正为动时挥运之用。《显道经》曰:“骨涌面白、血涌面赤、髓涌面黄、肌涌面黑、精涌面光、气涌面泽。光泽必根乎精气,所谓啐然见于面也。按“精气”二字俱从米,是精气又必资乎米。调停粥饭,饥饱适时,生精益气之功孰大焉!
养静是养生的首要任务。人体的五官由阳火主宰,而精髓和血脉则由阴精所滋养。只有阴精充足,才能有效调节阳火。《黄帝内经》指出:“阴精上奉其人长寿,阳精降服其人夭折。”这里的“降”指的是被制约,阴精不足时容易受到阳火的影响,进而导致枯竭。因此,静养就是在滋养阴精,正是为行动时挥舞运动提供帮助。《显道经》说:“骨的精气涌现,面色白;血气外涌,脸色红;骨髓的精气外涌,脸色黄;肌肉的精气外涌,脸色黑;精气充足外现,面色光滑;正气充足外现,面色润泽。”面容有光泽,必定是以精气充足为根本,所谓光润之貌现于面部。按:“精气”两个字都有偏旁“米”,意思是精气又必须依靠米的长养。合理安排粥饭,饥饱节制有时,生精益气的功效才是最大的啊。
《记·王制》云:“九十饮食不离寝”,寝谓寝处之所,乃起居 室之意。如年未九十,精力衰颓者,起居卧室,似亦无不可。少视听、寡言笑,俱足宁心养神,即祛病良方也。《广成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至,心亦至焉。《阴符经》曰:“机在目”,《道德经》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平居无事时,一室默坐,常以目视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毋间断,毋矜持,降心火入于气海,自觉遍体和畅。《定观经》曰:“勿以涉事无厌”,故求多事,勿以处喧无恶。强来就喧,盖无厌无恶,事不累心也;若多事就喧,心即为事累矣!《冲虚经》曰:“务外游,不如务内观。”
礼记·王制》提到:“人在九十岁时,饮食都不离开自己的寝室。”这里的“寝”指的是就寝的地方,即起居卧室的意思。如果年龄尚未达到九十岁,但精力已明显衰退的人,居住在卧室中似乎也无不可。减少视听、少说笑话,能够安宁心境、养护神智,这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广成子曾说:“不看不听,以平静的心态守护精神,身体自然会健康。”心是神寄寓的处所,眼睛是神显示的窗户。眼睛所注视的地方,心也随之而至。《阴符经》提到:“人体生命的机关在于眼睛。”《道德经》指出:“不见那些能激发欲望的事物,有助于心神的宁静。”在平日没有事可做时,可以选择在室内静坐,时常用眼睛注视自己的鼻尖,同时将鼻子对准肚脐,保持呼吸的均匀,不要中断,也不要过于拘谨。这样,心火自然会降至气海,身体也会感到舒适。《定观经》说:“不要因为对所做的事不感到满足,就刻意去做更多的事;不要认为处于喧闹中没有什么不好,就刻意去凑热闹。”因为心里没有满足、厌恶的想法,事情就不会劳累身心;如果喜欢多管闲事喜欢喧闹,心就会被事情所累。《冲虚经》说:“追寻外界事物,还不如内观自身为好。”
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道家所谓不怕念走,惟怕觉迟。至于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
心灵并非不应思考,也不必像枯树或熄灭的火灰那样,才算得上养生之道。在安静时,当然要保持不动;而在需要行动时,也应避免随意妄动,这同样是一种静。正如道家所言:“不怕念头的产生,只怕觉悟迟钝。”在用心思考时,务必保持专注,避免杂乱。杂乱无章会导致精神的分散,而精神一旦分散便会感到疲惫。只有专心于一件事,虽然在思考,但不会感到疲劳,这正是神志安定、精神集中的体现。
人藉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老年人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
人体依赖气的充盈来维持健康,因此平时要注重养气。养气时最忌讳的就是发怒。一旦心中产生愤怒,气机便会逆行而不畅通,造成堵塞与不适,从而伤害自身的气息,进而影响整个身体。尽管老年人可能会遇到令人愤怒的事情,但应当先思考事情与身体之间的轻重。只要念头一转变,怒气就能得以彻底化解。
寒暖饥饱,起居之常,惟常也,往往易于疏纵,自当随时审量。衣可加即加,勿以薄寒而少耐;食可置即置,勿以悦口而少贪。《济生编》曰:“衣不嫌过,食不嫌不及”,此虽救偏之言,实为得中之论。
寒冷、温暖、饥饿、饱腹,是生活中的常事。因为是最平常的,往往也最容易疏忽放纵。自然应当随时揣度衡量,该加衣服的时候就加上,不要因为不是很冷就稍加忍耐;好吃的东西能不吃就不吃,不要因为好吃就贪吃。《济生编》说:“衣服不要嫌穿得过多,饮食不要嫌吃得太少。”这虽然是纠正偏激的话,但确实是非常正确的言论。
春冰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绵衣不可顿加,少暖又须暂脱。北方语曰:若要安乐,不脱不着。南方语曰:若要安乐,频脱频着。
春天时,冰块尚未融化,下身应适当保持温暖,以免受寒,上身则可以稍微减少衣物,这样有助于培养春天阳气的生发。天气较冷时,不应急于穿上绵衣;当天气稍微变暖时,也要适时脱去衣物。北方谚语说:“如果要过得安乐,不勤脱,不勤穿。”南方谚语说:“如果要过得安乐,频繁脱,又频繁穿。”
夏月冰盘,以阴乘阳也;冬月围炉,以阳乘阴也,阴阳俱不可违时。《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调寒暑。”然冬寒犹可近火,火在表也;夏热必戒纳凉,凉入里也。《济世仁术编》曰:“手心通心窍。”大热时,以扇急扇手心,能使遍体俱凉。愚谓不若谚语云:心定自然凉!“心定”二字可玩味。
在夏天使用冰盘,是借助阴气来克制阳气;而在冬天围坐火炉,则是借助阳气来克制阴气。阴阳的调节必须遵循时令。《黄帝内经》指出:“智慧之人养生,必定要顺应四季的变化,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尽管冬天寒冷,靠近火炉是可以的,因为火焰存在于体表;而在夏天炎热时,必须严禁纳凉,因为寒凉邪气会侵入体内。《济世仁术编》说:“手心与心窍相通。非常炎热的时候,用扇子快速扇手心,能使整个身体都觉得凉快。”我认为不如谚语说得好:“心神安定自然就凉快。”“心定”两个字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