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年,春,郯子来朝。
一、襄公七年,春天,郯国国君来鲁访问。
二、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
二、夏天,四月,三次占卜郊祭,不吉利,于是放了用于祭祀的牛。
夏四月,不时也。三卜,礼也。乃者,亡乎人之辞也。
夏季的四月,并非郊祭的时节。进行了三次占卜,符合礼制要求。乃,是与人无关的说法。
三、小邾子来朝。
三、小邾国国君来鲁访问。
四、城费。
四、修筑费邑的城墙。
五、秋,季孙宿如卫。
五、秋天,鲁执政大夫季孙姬宿到卫国去。
六、八月,螽。
六、八月,螽虫成灾。
七、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壬戌,及孙林父盟。
七、冬天,十月,卫献公派大夫孙林父作为使者来鲁访问。
八、楚公子贞帅师围陈。
八、楚国的公子芈贞率军队包围了陈国。
九、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郑伯髠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操。
九、十二月,鲁襄公和晋悼公、宋平公、陈哀公、卫献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在鄬地会面。郑僖公髡原前来会盟,没有见到诸侯。丙戌(十二月十六)日,在操地去世。
未见诸侯,其曰如会何也?致其志也。礼,诸侯不生名。此其生名何也?卒之名也。卒之名,则何为加之如会之上?见以如会卒也。其见以如会卒何也?郑伯将会中国,其臣欲从楚,不胜其臣,弒而死。其言不弒何也?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国之君也。其地,于外也。其日,未踰竟也。日卒时葬,正也。
未见到诸侯,却记载“如会”,这是在表达他的意愿。根据礼制,诸侯在世时不应直呼其名。然而,此处经文在他生前便称其名字,原因是他已去世,因此记载了他的名字。既然因为去世而记载名字,那为何将名字置于“如会”之前呢?这表明他是在前来参加会盟的过程中去世的。经文之所以表示他因前来会盟而去世,源于郑僖公原本计划与中原国家会盟,但其臣下却倾向追随楚国,最终无法压制臣下,被杀害而亡。经文没有使用“弑”字,原因在于不让夷狄之人对中原国君施加暴行。记载了发生地点,是因为事情发生在国都之外;记载具体日期,则是由于事情没有超出郑国国境。记录其去世日期和安葬季节,符合礼制。
十、陈侯逃归。
十、陈哀公逃回国。
以其去诸侯,故逃之也。
因为他离诸侯而去,所以说他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