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卷一·饮食

曹廷栋 Ctrl+D 收藏本站

记·内则》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注:酸苦辛咸,木火金水之所属。)多其时味,所以养气也。四时皆调以滑甘,象土之寄也。孙思邈曰:“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四季少甘增咸。”《内则》意在乘旺,孙氏意在扶衰。要之无论四时,五味不可偏多。《抱朴子》曰:“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味克五脏,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当时特未遽觉耳。

礼记·内则》指出:“调和五味时,春季应多酸,夏季应多苦,秋季应多辛,冬季应多咸,再用滑甘进行调节。”在这里,酸、苦、辛、咸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金、水;多吃与四季相应的食物,有助于滋养人体的正气。而在四季的调养中,滑甘的味道如同土壤在四季末的寄托。孙思邈也提到:“春季应少食酸味,多食甘味;夏季应少食苦味,多食辛味;秋季应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冬季应少食咸味,多食苦味;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应少食甘味,多食咸味。”《礼记·内则》的意图在于利用旺气进行增补,而孙思邈的目的是为扶持虚弱之气。总之,无论哪个季节,五味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应偏多。《抱朴子》指出:“酸味过多会损伤脾,苦味过多会损伤肺,辛味过多会损伤肝,咸味过多会损伤心,甘味过多会损伤肾。”这表明五味对五脏的克制是五行之间本有的道理。而这种损伤在当时往往不会立即显现出来。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每见多食咸物必发渴,咸属水润下,而反发渴者何?《内经》谓“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血燥”,其义似未显豁;《泰西水法》曰:“有如木烬成灰得卤”,可知咸由火生也,故卤水不冰。愚按物极必反,火极反咸则咸极反渴;又玩“坎”卦中画阳爻,即是水含火性之象,故肾中亦有真火。

所有食物中都应包含咸味,但应适量减少,以使其味道变得淡一些。淡味可以保留食物的真实风味。我们常常注意到,食用过多咸味的食物会感到口渴,尽管咸味属于水,水的特性是滋润向下,为什么反而会引发口渴呢?《黄帝内经》提到,血液与咸味接触后会凝结,凝结之后则会产生干燥,这个意思似乎并没有充分解释清楚。《泰西水法》指出:“木头燃尽后会留下灰烬,经过过滤后得到盐卤,说明咸味是由火所生成的,因此卤水不会结冰。”我认为,事物发展到极点时,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火极则反而生咸,咸极则反而生渴。此外,细细琢磨坎卦中的阳爻,这便是水中含有火的象征,因此肾中也蕴藏着真火。

记·内则》曰:“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 、枌 、榆、免、薧、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愚按甘之以悦脾性,滑之以舒脾阳,膏之以益脾阴,三之字皆指脾言,古人养老调脾之法,服食即当药饵。

礼记·内则》提到:“应使用大枣、板栗、饴糖和蜂蜜等甘甜食物来滋养父母;同时,用堇、荁、枌、榆等新鲜或晒干的食材,加入淀粉搅拌,使父母享用柔滑的食物;此外,还应多摄入脂肪类食物,以增强滋养。”我认为:甘味能让脾胃愉悦,润滑的食物有助于舒展脾阳,而油脂则可以滋补脾阴。三个“之”字都是针对脾脏而言。古人养老调理脾胃的方法,饮食即当做药物。

抱朴子》曰:“热食伤骨,令食伤肺,热毋灼唇,冷毋冰齿。”又曰:“冷热并陈,宜先食热,后食冷。”愚谓食物之冷热,当须乎时之自然,然过冷宁过热。如夏日伏阴在内,热食得有微汗妙。《内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虐。”汗由气化,乃表里通塞之 念也。

抱朴子》提到:“热食会损伤骨骼,而冷食则伤害肺脏。热食不应烫伤嘴唇,冷食也不应使牙齿感到冰冷。”此外,它还说:“冷热食物都应兼有,先应吃热食,再吃冷食。”我认为,食物的冷热应顺应四季的自然变化。然而,过于冷的食物不如过于热的食物更为适宜。比如在夏天,阴气潜藏于人体内部,而阳气则在外界显现,适量的热食能轻微引发出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黄帝内经》指出:“在夏季炎热时如果不出汗,到了秋天就可能会患上风疟病。”汗由气化而来,是表里畅通或闭塞的征验。

卫生录》曰:“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当旺之时,不可犯以物之死气,但凡物总无活食之理。”其说太泥,《玉枢微旨》曰:“春不食肺,夏不食肾,秋不食心,冬不食脾,四季不食肝。”乃谓不食其所受克,此说理犹可通。

卫生录》指出:“春季不应食用动物的肝脏,夏季不应吃动物的心脏,秋季应避免动物的肺脏,冬季则不宜食用动物的肾脏,而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也不应吃动物的脾脏。五脏之气应季正旺的时候,不能用死亡动物内脏的死气来触犯它。”然而,任何食物的消费都不应以活吃为理,这是过于拘泥的观点。《玉枢微旨》则说:“春天应避免动物的肺脏,夏天不宜食用动物的肾脏,秋天则不应吃动物的心脏,冬天则不宜吃动物的脾脏,而每个季节最后的十八天也应避免食用动物的肝脏。”这实际上是指应避免吃与季节五行属性相克的动物内脏。这种说法道理上还可以通。

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阴初生,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浓。《内经》曰:“厚为阴,薄为阳;厚则泄,薄则通。再瓜果生冷诸物,亦当慎。胃喜暖,暖则散,冷则凝,凝则胃先受伤,脾即不运。”《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脾禀气于胃,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避死气也。《内经》曰:“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

夏至之后,秋分之前,外界的暑热逐渐加剧,而体内微弱的阴气刚刚开始萌芽,这是调理脾胃的最佳时机,此时应避免食用过于肥腻和味道浓烈的食物。《黄帝内经》指出:“厚重的味道属阴,淡薄的味道属阳;厚重的味道容易引起泻下,而淡薄的味道则能通利。”此外,瓜果和生冷食物也应谨慎食用。胃喜温暖,温暖能够使其舒展;而寒冷则会导致胃气凝滞,进而伤害胃部,使脾的功能受到影响。《白虎通》提到:“胃是与脾脏相表里的腑,脾受气于胃。”上午以生发之气为主,而下午则以肃杀之气为主。佛教中有“过了中午不再进食”的说法,旨在避免肃杀之气。《黄帝内经》指出:“当太阳正高悬于空时,阳气最为旺盛;而太阳西沉时,阳气则开始衰弱。”因此,早餐可以吃得饱一些,午餐则应减少食量,而到了晚上,更应让肠胃保持空虚。

应璩《三叟诗》云:“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须自己审量。节者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宁少毋多。又《古诗》云:“努力加餐饭”,老年人不减足矣,加则必扰胃气。况努力定觉勉强,纵使一餐可加,后必不继,奚益焉?

应璩在《三叟诗》中提到:“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其中“量腹”二字尤为精妙。食量的多少,别人无法知晓,只有自己才能衡量。要做到“节”,就必须保持一致,今天如此,明天也应如此,宁可少吃,也不能过量。还有古诗云:“努力加餐饭。”对于老年人来说,若不减少饭量已是足够,若强行增加则会扰乱胃气。更何况,强求增加食量往往会感到勉强,尽管偶尔可以增加一次,但之后就不能继续加量,这又有什么益处呢?

勿极饥而食,食不过饱;勿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但使腹不空虚,则冲和之气,沦浃肌髓。《抱朴子》曰:“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得此意也。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不要等到非常饥饿时才进食,也不要吃得过于饱胀;同样,不要等到极度口渴才喝水,饮水也应适量。只要保持腹中不空虚,真气便能渗透肌肉,深入骨髓。《抱朴子》提到:“吃饭应分多次,量要适中,切勿急于求多。”对此我深有感触。饮食应该以少为宜,脾容易消磨运化,才可以化为精液,否则大补的食物,吃多了反而使脾胃受伤,所以说少吃才可以保养脾脏。

洞微经》曰:“太饥伤脾,太饱伤气”,盖脾藉于谷,饥则脾无以运而虚脾;气转于脾,饱则脾过于实而滞气。故先饥而食,所以给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

洞微经》指出:“过度饥饿会损伤脾脏,而吃得过饱则损伤气机。”这是因为脾脏需要依靠水谷之气来进行补养,若饥饿则脾脏没有食物可运化,导致虚损;而如果进食过量,脾脏则会过于充盈,导致气机的运转受阻。因此,在感觉饥饿前吃东西,可以补养脾脏;食物不使脾脏过于充实,可以滋养脾气。

华陀食论》曰:“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惟藉火化,磨运易即输精多。若市脯每加消石,速其糜烂,虽同为火化,不宜频食,恐反削胃气。

华佗食论》指出:“食物的化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火化,即用火将食物煮烂;第二种是口化,即用嘴细细咀嚼;第三种是腹化,即食物进入胃中自行消化。”对于老年人来说,依赖火化可以使脾胃的消化运化更加顺畅,输布全身的水谷精微也就多。然而,市场上售卖的肉类常常添加硝石,以加速其腐烂。尽管这种方法也是火化,但不宜常食,否则可能会削弱胃气。

水陆之味,虽珍美毕备,每食忌杂。杂则五味相挠,定为胃患。《道德经》曰:“五味令人口爽”,爽:失也,谓口失正味也。不若次第分顿食之,乃能各得其味,适于口,亦适于胃。

虽然水中和陆地上的食物各具珍稀与美味,但每次进食时不宜过于杂乱。过于混合的五味会相互干扰,必然导致胃病。《道德经》提到:“五味令人口爽。”这里的“爽”指的是失去的意思,表明嘴巴无法品尝到纯正的味道。因此,不如按次序分顿品尝这些美味,就可以得到各自纯正的味道,适宜于口,也适宜于胃。

食后微滓留齿隙,最为齿累。以柳木削签,剔除务净,虎须尤妙;再煎浓茶,候冷连漱以荡之。韦庄诗“泻瓶如练色,漱口作泉声”;东坡云:“齿性便苦”。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缺落者,乃甘味留齿,渐至生虫作{匿虫}。公孙尼子曰:“食甘者,益于肉而骨不利也”,齿为肾之骨。

饮食后,细小的渣滓留在牙齿缝隙中,最容易损害牙齿。将柳木削成牙签,用以剔除渣滓,务必要将其清理干净,使用虎须效果更佳。此外,煎一壶浓茶,待茶凉后,用茶水反复漱口,可以有效荡涤这些残渣。韦庄的诗中提到:“泻瓶如练色,漱口作泉声。”苏东坡也曾说过:“苦味有利于牙齿。”如果食用了甘甜的食物,更应注意漱口。常见一些尚未年迈的人的牙齿就已经缺失,这通常是因为甘味残留在牙齿上,导致虫牙的产生。公孙尼子指出:“吃甘味的食物,对于肉有利,而对于骨不利。​”肾主骨,齿为骨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