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在下天竺寺后。东坡《圆泽传》曰: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憕居第。禄山陷东都,憕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憕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三生石位于下天竺寺的后面。苏轼在《圆泽传》中提到:洛阳惠林寺曾是已故唐朝光禄卿李憕的住所。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时,李憕留守城池,最终去世。他的儿子李源在年少时以贵族子弟的身份、奢华的生活和优美的歌声而闻名。李憕去世后,李源发誓不再做官、不再结婚,也不再吃肉,他在寺中隐居了五十多年。寺中有位名叫圆泽的僧人,既富有又通情达理,李源与他交往密切,每日促膝谈话,外人无从知晓他们的谈话内容。
一日相约游蜀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溯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吾以绝世事,岂可复到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泽望而叹曰:“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
有一天,二人相约游览蜀地的青城山、峨眉山。李源打算从荆州出发,沿长江逆流而上穿越三峡,而圆泽则想从长安经过斜谷。李源坚决反对,说:“我已谢绝世事,怎么还能再去京城呢!”圆泽沉默了一会儿,最终说:“事情往往不由自主。”于是,他们决定从荆州出发。在南浦停船时,圆泽看到一位穿着丝绸坎肩的妇人背着容器取水,他感叹道:“我不愿走这条路,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源好奇地问道:“是什么原因呢?”
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之。公当以符咒助吾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观之,儿见源果笑。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源遂不果行。返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圆泽解释说:“这位妇人姓王,我应该是她的儿子。她已经怀孕三年了,如果我不来,她就无法生产。如今看到她,我已无法避开。请你用符咒帮助我尽快降生。三日后,当我作为婴儿接受洗浴时,希望你能来看我,我会用笑容作为凭证。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我们将再度相见。”李源感到既悲伤又后悔,于是为圆泽准备了沐浴和更衣。黄昏时分,圆泽去世,那位妇人也顺利分娩。第三天,李源去探望,婴儿见到李源果然笑了。李源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王氏,王氏拿出家中的财物,将圆泽安葬在山下。李源于是取消了原定的行程,回到寺中,询问圆泽的徒弟,才知道圆泽早已留下遗言。
后十三年,自洛还吴,赴其约。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呼问:“泽公健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赶到吴地,奔赴他们的约定。到达地方后,他听见在葛洪川边,一个牧童吹奏着牛角,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必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大声询问:“圆泽公现在是否安好?”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弗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牧童答道:“李公果然守信,但由于世俗的缘分尚未尽,谨慎起见,还是不要靠近。只有不断修行,保持德行,才有可能再次相见。”
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遂去不知所之。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一。
牧童接着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说完,牧童便离开了,去向不明。两年之后,李德裕上奏说李源是忠臣之子,非常孝顺,任命其为谏议大夫。但李源没有就任,最后死在寺中,享年八十一岁。
王元章《送僧归中竺》诗:
天香阁上风如水,千岁岩前云似苔。
明月不期穿树出,老夫曾此听猿来。
相逢五载无书寄,却忆三生有梦回。
乡曲故人凭问讯,孤山梅树几番开。
苏轼《赠下天竺惠净师》诗: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作三绝句:
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来慰别情。
衰鬓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说来生。
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
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
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