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卷一·夜坐

曹廷栋 Ctrl+D 收藏本站

日未出而即醒,夜方阑而不寐,老年恒有之。黄昏时如辄就寝,则愈不能寐。必坐有顷,坐时先调息以定气,寒聪掩明,屏除杂想;或行坐功运动一番(“坐功”见二卷《导引》内)。《亢仓子》曰:“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夜坐如此,即安睡之妙诀。

老年人常常在太阳未升起时就醒来,而到了夜深却难以入眠。如果在黄昏时立刻入睡,到了晚上就会更加难以安睡,因此需要先静坐一会儿。坐下时,首先要调整呼吸,以安定气息,堵住耳朵,遮住眼睛,排除杂念与妄想;或者行坐功,运动一番坐功见二卷《导引》内。​正如《亢仓子》所说:“身体与心相合,心与气息相合,气息与精神相合,精神与虚无相合。”在夜晚进行这样的静坐,便是安然入睡的秘诀。

  五脏之精气,上注于目,坐时灯光照耀,即闭目亦似红纱罩之,心因目动,遂致淆乱神明,须置隐灯。放翁诗所云“小帜幛灯便细书”是也。使光不射目,兼养目力;若灭灯而坐更妥。《楞严经》曰:“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荀子》曰:“浊明外景,清明内景。”意同。

五脏的精气都注入眼睛。夜间静坐时,灯光刺眼,即使闭上眼睛,依然像被红纱笼罩,心神也随眼睛的转动而波动,导致心神混乱。因此,建议使用一种隐灯,正如陆游在诗中提到的“小帜幛灯便细书”,这种灯光不直射眼睛,还能保护视力。如果能熄灭灯光静坐,效果更佳。《楞严经》指出:“睁眼见光明,称为见外;闭眼见黑暗,称为见内。”《荀子》也说:“昏暗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的景象,心神明澄的人则能洞察内在的智慧。”两者表达的意思相似。

  坐久腹空,似可进食,亦勿辄食,以扰胃气。《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或略进汤饮以暖之,酒更不可饮。气血入夜而伏,酒性动散,两相妨也。夜不食姜亦此意。

坐的时间久了,腹内空虚,可以吃点东西,但也不要马上吃,以免扰动胃气。​《黄帝内经》说:​“胃不调和,睡眠就不安稳。​”或者可以稍微喝点汤饮,使胃温暖。酒更不能喝,夜里气血流动减慢,潜伏于内,酒性运动发散,两者相互妨碍。夜里不要吃姜,也是同样的道理。

  剪烛夜话,此少壮之常,老年若不敛束,愈谈笑愈不倦,神气浮动,便觉难以收摄。鲍氏《皇极经世》注曰:“人之神昼在心,夜在肾。”盖肾主纳气,谈笑则气不纳,气不纳则神不藏,所以终夜无寐,谈笑亦足致之。

剪去烛头,长夜闲谈,这常是年轻人喜欢做的事情。然而,老年人若不加以节制,越是谈笑就越不觉得疲倦,精神也会变得浮动,导致心神难以集中。鲍氏在《皇极经世注》中提到:“人的神,白天在心,夜晚在肾。”因为肾脏的功能主要是纳气,谈笑则会使气息无法有效收纳,气息不再收纳,心神便难以安定,因此整夜便难以入睡,谈笑所带来的影响便是如此。

  夜以更点为候,如更点无闻,何所取准?拈香一炷或两炷,随其坐之久暂,令每夜同之,则气血之动定有常,入寝始觉安然。四时夜有长短,各酌其宜可也。予尝有《秋夜》诗云:“薄醉倦来禁不得,月光窥牖引人看。”凡值月明时,推窗看月,事所恒有,然呼吸间易感风露,为从暖室中顿受凉气耳。《内经》曰:“因于风露,乃生寒热。”秋月弥佳,尤宜戒看。

夜晚的时间应以更鼓的声音作为标准,如果听不到更鼓的声音,那又该如何作为判断依据呢?可以点一炷或两炷香,依据自己静坐的时长,使每晚的香燃烧时间保持一致,这样气血的运行就会变得有规律。进入睡眠后,自然会感到安然。一年四季夜里的时间有长有短,各自斟酌自己的情况就可以了。我曾经有一首《秋夜》诗:​“薄醉倦来禁不得,月光窥牖引人看。​”凡是碰到月亮明朗的时候,推开窗户看月亮,这是常有之事,但是呼吸的时候容易感受风寒露水,因为从暖室里出来,突然感受凉气的缘故。​《黄帝内经》说:​“触冒风邪,会产生恶寒发热。​”秋天的月亮最美好,尤其不应当多看。

  夏夜时刻甚短,即早卧仅及冬夜之半,陈传良诗:所谓“短夜得眠常不足”,纵未就枕, 宜寝室中坐少顷。至若风檐露院,凉爽宜人,非不快意,但夜气暗侵,每为病根所伏。大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老年人随事预防,当于快意处发猛省,又不独此夜坐纳凉之一节也。

夏天的晚上时间相对较短,即使早早入睡,也不过是冬夜时间的一半,正如陈傅良所言:“短夜得眠常不足”。即使没有入睡,也应在寝室中稍坐片刻。至于在微风拂过的屋檐下,或是露水满布的庭院中,虽然环境凉爽宜人,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隐患。夜晚的寒气暗暗侵袭身体,常常潜藏着致病的根源。那些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往往也可能是生病的诱因。老年人每件事都要预防,应该在快意的时候猛然醒悟,不单单是夜坐纳凉一件事该这样了。

  夜坐乃凝神于静,所以为寐计耳。按《紫岩隐书》曰:“每夜欲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其说却与坐相反,盖行则身劳,劳则思息,动极而返于静,亦有其理。首篇论安寝,愚谓有操、纵二法。此夜坐是以静求静,行千步是以动求静,与操纵意相参,可以体验得之。

夜坐是通过安静的方式来凝聚精神,以达到安眠的目的。《紫岩隐书》提到:“每天夜里将要入睡时,环绕屋子走千步,再去睡觉。”这种说法实际上与夜坐的理念相悖。因为活动会使身体疲劳,疲劳则促使人想要休息。运动达到极点后,反而会感到安静,这也是有其道理的。在第一篇中讨论了安眠的方法,而我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调节,这篇夜坐的方法是以静求静,行走千步是以动求静,和操纵两个方法的意思相参照,可以体验一下,看哪个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