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卷一·散步

曹廷栋 Ctrl+D 收藏本站

坐久则络脉滞,居常无所事,即于室内时时缓步,盘旋数十匝,使筋骸活动,络脉乃得流通。习之既久,步可渐至千百,兼增足力。步主筋,步则筋舒而四肢健;懒步则筋挛,筋挛日益加懒。偶展数武,便苦气管,难免久坐伤肉之弊。欲步先起立,振衣定息,以立功诸法,徐徐行一度(“立功”见二卷《导引》内)。然后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荀子》曰:“安燕而气血不惰,此之谓也。”

长时间坐着,会导致脉络阻滞不畅。平时如果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可以在室内时常缓慢地行走。绕室走上几十圈,使筋骨得到活动,脉络才能流畅。这样长期坚持下来,步行的距离可以逐渐增加到上千步,同时也能增强双脚的力量。步行有助于筋脉的舒展,四肢也会变得轻快灵活。如果懒于行走,筋脉就会变得僵硬紧张,僵硬的筋脉反过来又会加剧懒惰,偶尔走几步便会感到气喘乏力,难免有久坐伤肉的弊端。想要步行,先站立起来,整理衣服,安定呼吸,参照立功的各种方法,慢慢练习一遍立功见二卷《导引》内,然后从容地展开步伐,就可以精力充沛,倍感清爽矫健。​《荀子》说:​“安闲自在,气血就不会衰败。​”就是这个意思。

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蠡海集》曰:“脾与胃俱属土,土耕锄始能生殖,不动则为荒土矣,故步所以动之!”《琅环记》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食也,故后人以散步为消摇。”

饭后食物滞留在胃中,需缓慢步行数百步,以助胃气布散,输送至脾,从而促进胃部的磨运,使食物更易消化。《蠡海集》提到:“脾与胃五行都属土,土地耕锄才能生长农作物,土地不耕锄则成为荒土,所以散步使脾胃活动。”《琅嬛记》也记载:“古时老人饭后必定散步,旨在通过身体的摆动促进食物消化,因此后世便将饭后散步视为一种悠闲的享受。”

遵生笺》曰:“凡行步时,不得与人语,欲语须住足,否则令人失气。”谓行步则动气,复开口以发之,气遂断续而失调也。虽非甚要,寝食而外,不可言语,亦须添此一节。

遵生八笺》说:​“凡是行走的时候,不要和别人说话。想要说话,必须停住脚步,否则使人元气耗散。​”意思是走路已经耗散元气,又开口说话使元气发越,于是呼吸之气就断断续续而失调了。虽然不是很重要,但除吃饭和睡觉不能说话以外,也应该加上这条禁忌。

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卢纶诗:“白云流水如闲步”是也。《南华经》曰:“水之性不杂则清。”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

所谓散步,就是指一种闲适而不拘束的状态。走走停停、随意徘徊,必须保持一种悠闲自在的心境,正如卢纶诗中所写的“白云流水如闲步”。《南华经》有言:“水若不受污染便清澈,但若郁闭不流动,也难以保持清明。”这正是保养精神的道理,散步就是用来保养精神的。

偶尔步,欲少远,须自揣足力,毋勉强。更命小舟相随,步出可以舟回,或舟出而步回,随其意之所便。既回,即就便榻眠少顷,并进汤饮以和其气。元微之诗云:“僶俛还移步,持疑又省躬。”即未免涉于勉强矣。

偶尔想去稍远的地方散步时,需要评估自己的脚力,切勿勉强自己。可以选择让小舟在后面跟随,先步行出门再乘舟返回,或者先乘舟出门后步行回家,根据自己的感觉选择最舒适的方式。回到家后,最好立即在便榻上休息片刻,并喝些汤饮,以调和体内的气息。元稹的诗中提到:“僶俛还移步,持疑又省躬”,这就显得有些过于勉强了。

春探梅、秋访菊,最是雅事。风日晴和之时,偕二三老友,支筇里许,安步亦可当车。所戒者,乘兴纵步,一时客气为主,相忘疲困,坐定始觉受伤,悔已无及。

春天访梅,秋天赏菊,是非常优雅的事。风和日丽的时候,偕同两三位老朋友,扶着手杖走一里左右,从容地行走可以代替乘车。应该禁忌的是,趁着兴致,迈开大步,一时意气为主,忘记了疲倦,坐下来才觉得身体受伤,后悔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