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一、僖公二年,春天,周王的正月,修筑楚丘的城墙。
楚丘者何?卫邑也。国而曰城,此邑也,其曰城何也?封卫也。则其不言城卫何也?卫未迁也。其不言卫之迁焉何也?不与齐侯专封也。其言城之者,专辞也。故非天子不得专封诸侯,诸侯不得专封诸侯。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故曰,仁不胜道。
楚丘是什么地方?它是卫国的一座小城。通常只有国都才称为“城”,而这里是小城,但经文却称它为“城”,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为卫国进行分封。那么为什么经文不提修筑卫国国都的城墙呢?因为卫国尚未迁徙到这个地方。那为什么经文不记载卫国的迁徙呢?是因为不认同齐国国君擅自分封诸侯。经文说“城”某个地方,是专门的说法。因此,除了天子之外,其他人不能随意分封诸侯。诸侯不能擅自分封诸侯,即使明了他的仁义,但是按照道义却不赞同。所以说,仁义不能胜过道义。
二、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二、夏天,五月,辛巳(十四)日,安葬了鲁庄公的夫人哀姜。
三、虞师、晋师灭夏阳。
三、虞国军队、晋国军队灭亡了虢国要地夏阳。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者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乎?”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挈其妻子以奔曹。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并非要论述国家的灭亡,而是强调对夏阳的重视。虞国并无军队,然而经书中提到“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在晋国之前被提及,故不得不称其为“师”。经书将虞国置于晋国之前,原因在于它在灭亡夏阳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夏阳是虞、虢两国间的战略要塞,一旦夏阳被攻陷,虞、虢便难以幸免。虞国在灭夏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缘何如此?原来晋献公有意进攻虢国,荀息献策道:“大王为何不用屈地出产的良马与垂棘的美玉贿赂虞国,以求借道?”晋献公答道:“这些是晋国的珍宝,倘若虞国收下了我们的礼物,却拒绝借道,怎么办呢?”荀息回应:“这些礼物原本就是小国奉献给大国的,若他们不愿借道,便绝不敢接受礼物;若他们收下礼物并借道给我们,那不过是我们把玉从自己的库房移至他人的库房,将马从自己的马厩牵到他人的马厩。”晋献公又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尚在,必定会劝阻虞君接受我们的礼物。”荀息说:“宫之奇为人处世,虽心智通达,但性格懦弱,而且他自幼与国君一起长大。心智通达的人说话简练,性格懦弱的人不敢极力劝谏,加上与国君一起长大,国君往往轻视他的意见。更何况,奇珍异宝就摆在眼前,而灾祸却在别国,这样的事情只有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能预见。我估计虞国国君的智慧,恐怕在中等以下。”于是,晋献公决定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诫虞君说:“晋国使者言辞谦逊,而礼物却如此珍贵,这对我们虞国绝非好事。”但虞君不听,接受了晋国的礼物并允许其借道。宫之奇再次劝说道:“俗话说,‘唇亡齿寒’,这正是眼前的情况啊。”说完,他带着妻子和孩子逃亡曹国。晋献公灭亡了虢国,五年之后攻克了虞国。荀息牵着骏马拿着玉璧来到晋献公面前说:“玉璧还是那个样子,而骏马长了岁数而已。”
四、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
四、秋天,九月,齐桓公、宋桓公、江国国君、黄国国君在宋国贯地会盟。
贯之盟,不期而至者江人、黄人也。江人、黄人者,远国之辞也。中国称齐、宋,远国称江、黄,以为诸侯皆来至也。
贯地的会盟中,未经过事先约定而到场的,是江国和黄国的国君。“江人、黄人”这一称呼,用来表示远方的国家。中原地区的国家提到了齐国、宋国,而较为遥远的国家则提到了江国、黄国,用来表示诸侯们都来会盟了。
五、冬,十月,不雨。
五、冬天,十月,没有下雨。
不雨者,勤雨也。
说“没有下雨”,就是殷切盼望下雨的意思。
六、楚人侵郑。
六、楚国人入侵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