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曰:“上古衣毛冒皮。”则帽名之始也。阳气至皮而极,宁少冷,毋过热。狐貂以制帽,寒甚方宜。若冬月常戴。恐遏抑阳气。未免眩晕为患;入春为阳气宣达之时。尤不可以皮帽暖之。《内经》谓“春夏养阳”,过暖则遏抑太甚。如遏抑而致汗,又嫌发泄矣,皆非养阳之道。帽顶红纬,时制也,少为宜,多则嫌重。帽带或可省,老年惟取简便而已。
通典》上记载:“上古时期,人们用毛发制衣,用皮革做帽。”这便是帽子名称的最早来源。阳气在皮部最为旺盛,因此宁可让皮部稍微感到凉爽,也不应让它过于闷热。用狐皮、貂皮制成的帽子,只有在极寒时才适合佩戴。如果冬季经常戴此类帽子,可能会抑制阳气的宣散,容易导致眩晕。春天时正是阳气升发之际,尤其不宜用皮帽保暖皮部。《黄帝内经》提到:“春夏要养护阳气。”如果皮部过于温暖,阳气就会受到极大的遏制,若因此出汗,更是犯了发泄阳气的错误,这并不符合养阳之道。帽顶上覆盖红色横线,是现在流行的做法,但还是少用为好,多了就会沉重。帽带似乎可以省去,老年人只要简便就可以了。
脑后为风门穴,脊梁第三节为肺俞穴,易于受风。办风兜如毯雨帽以遮护之,不必定用毯制,夹层衤由制亦可。缀以带二,缚于颔下,或小钮作扣,并得密遮两耳。家常出入,微觉有风,即携以随身,兜于帽外。瞿佑《诗话》云:元废宋故宫为寺,西僧皆戴红兜盖亦用以障风者。
脑后有风府和风池穴,脊柱的第三节是肺俞穴,这些部位容易受到风的侵袭。因此,可以制作一种像毡雨帽的风兜来遮挡和保护这些穴位。这种风兜不一定要用毡子制作,夹层的绸子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风兜上连缀两条带子,绑在下巴处,或者用小纽扣固定,这样也可以将耳朵保护得很严实。在家中出入时,如果稍微感到有风,可以随身携带,罩在帽子外面。瞿佑在《归田诗话》中提到:“元朝将宋朝宫殿废弃为寺院,西方僧人都戴着红兜。”大概也是用来挡风的。
《周礼》:“天官掌皮,共毳毛为毯”。《唐书·黠戛斯传》:“诸下皆帽白毯”。《辽史》“臣僚戴毯冠”。今山左张秋镇所出毯帽,羊毛为之,即本于古。有质甚软者,乍戴亦似与首相习,初寒最宜,渐寒镶以皮边,极寒添以皮里,各制而酌用之。御冬之帽,殆无过此。
周礼·天官·掌皮》中记载:“将鸟兽的细毛聚集起来制成毡。”《唐书·黠戛斯传》也提到:“各部下都戴着白毡制成的帽子。”在《辽史》中,同样记录“大臣幕僚都佩戴毡帽。”如今山东张秋镇生产的毡帽,就是源自古代毡帽,采用羊毛制作。其中有些帽子质地非常柔软,刚戴上时感觉非常贴合皮部,特别适合刚开始转冷的天气。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可以在边缘添加皮革,尤其在严寒时,内衬还可以加上皮里。制作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抵御冬季寒冷的帽子,大致也不过这几种。
幅巾能障风,亦能御寒。裁制之式,上圆称首,前齐眉巾额,额左右有带,系于脑后,其长覆及其肩背,巾上更戴皮帽亦可。又有截幅巾之半,缀于帽边下,似较简便。唐《舆服制》有所谓“帷帽”,此仿佛似之。《后汉书》云:“时人以幅巾为雅,用全幅皂而向后,不更着冠。”但幅巾束首而已。按全幅不裁制,今俗妇人用之,古以为雅,今异宜也。
幅巾不仅可以挡风,还能抵御寒冷。其裁制样式为顶部圆形,与皮部相称,前面与眉毛齐平,紧贴前额。幅巾的左右两侧有带子,可绑在脑后,长度足以覆盖肩背部。此外,幅巾外还可以再搭配皮帽。还有一种做法是截去幅巾的一半,直接缝合在帽边下,这样显得更为简便。在唐朝的舆服制度中,也有一种称为帷帽的款式,与幅巾相似。《后汉书》提到:“当时的人认为戴幅巾是一种儒雅的表现,使用全幅的黑色皮巾向后遮盖,便无需再戴帽子,只用皮巾包住皮部即可。”按:整个幅巾不用裁制,现在的风俗妇人使用它,古代的人认为儒雅,现在不适合了。
乍凉时需夹层小帽,亦必有边者。边须软,令随手可摺,则或高或下,方能称意。又有无边小帽,按《蜀志》:王衍晚年,俗竞为小帽,仅覆其顶,俯首即堕,谓之“危脑帽”。衍以为不祥,禁之。今小帽无边者,盖亦类是。
在天气骤然变冷时,佩戴夹层小帽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帽子必须有边。边缘要柔软,以便随时可以折叠,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高度,以达到舒适的效果。至于没有边的小帽,《蜀志》中记载:“王衍晚年时,世俗竞相制作的小帽,仅覆盖皮顶,低皮时帽子就容易坠落,这种帽子被称为危脑帽。王衍认为这种帽子不吉利,因此禁止人们制作。”如今没有边的小帽,大致与这种帽子相似。
梁有“空顶帽”,隋有“半皮帻”,今儿童帽箍,大抵似之。虚其顶以达阳气,式最善。每见老年,仿其式以作睡帽,窃意春秋时家常戴之,美观不足,适意有余。
梁代有空顶帽,隋朝有半皮帻。现在儿童的帽箍,大致和这些相同。把皮顶部放空用来宣达阳气,这个样式最好。常常见到老人,仿照这个样式制作睡帽,我认为春秋时在家里常戴着它,虽然不太美观,但戴着非常舒适。